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1年01月17日:2010年高考语文辽宁卷详解(一)

(2011-01-17 18:13:27)
标签:

语文

2010

高考

辽宁

阅读

必考

分类: 教育

2010年高考语文

辽宁卷详解(一)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文本阅读要点

考试方略:两三分钟准确把握文本要点。

备考方略:明确并强化信息比较的意识。

大致步骤:

①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

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

③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本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他们不朽,无非是说他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们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虽然要少得多。

以上现象,借用电讯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作“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国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韩超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史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独尊的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丰富了儒家经学。

经典文句是凝固的。他的影响会随着时易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他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他对后市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释的形式来崇高、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得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

 [文本思路结构]

①举例说明文化影响衰减的现象,②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原因状况,

    ③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原因状况,④不存在文化永恒不衰减的现象,

    ⑤两次增益使儒家影响长久不衰,⑥解释改变充实使经典免于衰减。

 

选择题目要点:排除干扰,认清实质

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照应句;

②对照——比较选项和照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相对照,可以接受的是正确选项,否则就是错误选项;

③判定——对照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1.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一项是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相对应文句:(第一段①句)《诗经》、《楚辞》都是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们比一般文学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

问题实质是:“享有更长的寿命,而并不真具有哲学上‘永恒存在’的意思”是不是意味“存世的时间更加长久一些罢了”?

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得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尽管这个青年可能也有痛苦的遭遇。

相对应文句:(第一段②句)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

问题实质是:“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是不是意味“痛苦的遭遇”?                                        

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的影响则要小得多。

相对应文句:(第一段④句)“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

问题实质是:“读过人数多少的差别”是不是表明“影响大小的差别”?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相对应文句:(第二段④⑤句)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之处,也有与今人不同之处。世代相去越远,古今人感受的差别越大。

问题实质是:“因为处境不同,感受不同”是不是表明“处境不同,所以感受不同”?“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吗?

[参考答案]D

2.下列关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 “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单凭孔子思想自身,影响的力量只会越来越小。

相对应文句: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

问题实质是:“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影响长久”是不是意味“单凭自身,影响力只会越来越小”?

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西汉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是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

相对应文句: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

问题实质是:“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是不是意味着“把当时流行的加进孔子思想中”?

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了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相对应文句: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

问题实质是:“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是不是表明解决“第二次衰减”?

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造成深远影响的主要是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

相对应文句: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是《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

问题实质是:“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是不是意味着“由于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不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

 [参考答案]D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

相对应文句: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辨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

问题实质是:“汉代的孔子,宋代的孔子”是不是表明他们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

B.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

相对应文句: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的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

问题实质是:“‘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是不是针对“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

C.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办法。

相对应文句:相对应文句: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释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

问题实质是:“经常用注释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是不是“‘以述为作’的这种办法”?                

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相对应文句: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长久不衰的不只是孔子一家,道家老子也活了两千多年,道家老子也是一个招牌

问题实质是:“也是一个招牌”是不是表明“也同样存在着后人接力的作用”?

 [参考答案]B

 

重要信息显示着题目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起着干扰的作用。这种“考查的实质”,往往与文本所讲的专业内容并无有机关联。由“试卷问题”转向“实质问题”,应该是一种“自觉意识”。这一“自觉意识”的确立与巩固,将保证我们快速拨开“试卷问题”的迷雾,使“实质问题”水落石出;还可以帮助我们判别模拟试题——只有可以形成简明的“实质问题”的题目,才是高考可能考的题目。这是课标语文试题必须坚持的传统。

    回答“试卷问题”主要靠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回答“实质问题”则主要靠语文能力和对生活的一般认识。新课改语文试题在这方面提出了更高一些的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