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7月02日:十二年高考优秀文选(2000)

标签:
标准答案变者神学家美餐郭佳 |
分类: 教育 |
十二年高考优秀文选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圆形、三角形、半圆形和不规则曲线图形,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文一]
小巷幽深,暮色阑珊。
郭文风风火火推开房门,他兴奋得面色通红,抄起凉瓶,满满倒了一玻璃杯白开水,咕咚咕咚灌下去,这才缓过一口气,扭头冲着郭佳:“姐,考你一问题,你准不会!”
郭佳刚旋亮台灯,正静静地读书,她神色未动。对这个比自己小三岁的堂弟,郭佳了如指掌:热情有余,自控不足。都高三了,可像今天这样冒傻气,经常的。
郭文更来劲儿,凑到郭佳跟前,抻过一张纸,刷刷刷,歪歪扭扭地画了几个图形——“你说,四个里哪个最特殊?”郭佳微瞟一眼,依然神色未动,心想:“甭我费心,不出一分钟,你全得乖乖告诉我。”果不出所料,郭文忙不迭地说出了答案:“不知道吧?今天学校请了一个中科院的学者做报告,这是那白胡子刘院士出的题!好几个同学都没答对……”“四个都特殊,是不是?”郭佳倩然一笑,“小儿科。”
一盆凉水浇下来,郭文目瞪口呆,讷讷地:“你知道?谁告诉你的?”郭佳笑吟吟地,那微笑画在额头上,斟在酒窝内,噙在嘴角里,含在眼神中,无比灿烂:“还用告诉?不是你们学校请的院士,能出这么高明的题?”像多少次一样,郭文服了,哑了——这个堂姐,“笑里藏刀”,太厉害。
“其实,答案丰富多彩本身也是一个模式,它的对立面就是另一个答案:答案唯一。正像苏东坡说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郭佳出语惊人,古典才女般外柔内蕴。
“?”郭文贴了一脑门子问号。“不是吗?看你怎么看了,它们都是几何图形,这个答案是唯一的;它们都不具有绝对的特性,这个答案又是唯一的……”
“哈,”郭文突然抓到一个破绽,大喜过望,“这也唯一,那也唯一,很多唯一,不就是丰富多彩吗?”
“所以,”郭佳轻轻摇头,又宽容地一笑:“丰富多彩是一个悖论:你承认它,你就陷入了唯一;你否认它,和它争论,反而丰富多彩!”
“!”郭文若有所悟,双目炯炯。
“任何事情没有评价标准,都会丰富多彩。与其说答案丰富多彩,不如说角度丰富多彩。”郭佳兴致来了,侃侃而谈,“譬如你吧:你是我的好弟弟,又是婶婶的乖儿子,你还有许许多多身份:在一头恶狼眼中,你是一顿美餐,在一盘美餐面前,你又是一只饿狼;灯下,你浑身发光,暗夜,你一团漆黑……你说,你是什么?”
“……”郭文傻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
“所以要给你标准。像填履历表一样,‘姓名’、‘性别’、‘职业’、‘政治面目’,有一定标准,对号入座,每一栏内答案唯一,这容许丰富多彩吗?”
“你是说,学者在诡辩?”郭文有点心虚。“学者又不是教你填履历表,学者是让你领教丰富多彩。”郭佳笑得一片灿烂,又有几分狡黠。看到堂弟扫兴的可怜相,郭佳突然饶有兴致地提议,“我们来做个‘丰富多彩’的游戏呀?你想,若给你,或者说给‘人’下个定义,院士们肯定众说纷纭。天文学家会说‘人是星球的孩子’;物理学家会说‘人是熵的减少者’。仿照他们的说法,我们来个快速抢答?”
郭文雀跃赞同。于是,姐弟俩一问一答。
“化学家?”“人是化合物的大厦。”“人是最辉煌的结晶。”
“生物学家?”“人是细胞的优化组合。”“人是不再是动物的动物。”
“人类学家?”“人是古猿膝下的孩子。”“人是唯一会真正流泪的动物。”
“心理学家?”“人是刚学会表里不一的动物。”
“人是喜怒哀乐的全息影片。”
小巷灯窗,谈笑风生;
闹市车流,华灯初上……
[文二]
有人说,牛顿是伟大的科学家,因为他发明了万有引力;有人说,牛顿是伟大的神学家,因为他在神学领域苦心钻研了二十余年;还有人说,牛顿是堕落的科学家,因为他晚年背叛了科学;也有人说,牛顿是不虔诚的神学家,因为他对神学的信仰不是从出生到入地。
对于“牛顿是什么?”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竟能得到这般多彩的答案!
很难说清他们谁对谁错,甚至根本没法说清。
这不禁又使我想起了发生在小学校园里的一件事。在一堂自然课上,老师问同学们:“春天是什么?”
同学们个个胸有成竹地举起小手,跃跃欲试。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
“春天是花开、鸟鸣的季节。”
“春天是冰雪融化后的美丽。”
“春天是春姑娘的妈妈。”
……
答案真是丰富多彩。
可是,老师又说了些什么呢?“只有一位同学回答正确。其余的把‘春天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抄二十遍。”
是的,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这是一阵激烈讨论过后的唯一的总结语。
孩子们按照他的话抄了,记了,而且以后再不敢“乱说话”了。
难道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真的有错吗?他们错了吗?
不!
那么错的究竟是谁,该罚的又究竟是谁呢?
相信 那位老师一定无法断定牛顿是什么,那他又如何断定了春天就只能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呢?
是谁定的“标准答案”呢?我想肯定是教科书。
我又想: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创造出只会写“标准答案”的“机器”吗?
我们都明白,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也不会拘泥一个。可是为什么我们的灵魂工程师们偏要一个被称为“标准答案”的“神圣”的东西呢?
让我们接受那丰富多彩的答案吧!让我们为那些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人喝彩吧!让我们为建造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努力吧!让我们去改变这潭平静死寂的死水,让它也产生涟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