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05月27日: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示例(二十二②)

(2009-05-27 23:12:30)
标签:

杂谈

               北京卷高考语文备考示例(二十二

 

[3·2007年北京卷·21]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定位提取]尽管爷爷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我记得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

[加工归纳]题句: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沈从文先生的生命和千里沅水一同流淌,无法割开

爷爷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 沈从文先生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

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在爷爷生命中终生不灭——十岁以后也一直生活在对沅水的怀念里,沐浴在沅水的光辉中

爷爷最后的目光,默默地,停留在窗外的四季中,停留在过去的风景里——对沅水的怀念,家乡水土上的光辉,直至爷爷生命的终点也没有熄灭

[评分答案]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或生活在沅水上),二十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沅水)的记忆里。

[备考答案]我的理解是:因为沈从文先生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后也一直生活在对沅水的怀念里,沐浴着沅水的光辉,他的生命和千里沅水一同流淌,这一片水土上的光辉,直至爷爷生命的终点也没有熄灭,所以这位评论家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补充说明]其实,结合全文,我们还可以从这句话里体会出“沅水对沈从文思想感情深刻的影响,沈从文的一生都焕发着沅水的精神”等更为丰富、深刻的内容。

 

[4·2008年北京卷·18]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定位提取]半个月过去了……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

[加工归纳]题目问到的这一句所在的第三段,是描写对象特征急速变化的一段,也是作者感情随之急速变化的一段。这一句之前,语段主要描写“绿色”的持久与稳定,这是铺垫,也是蓄势;至“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一句,写出“情景”突变,“色彩”突变,“情感”自然也为之一振。一句突转,力压一段。题目所问的一句,承接上一句。前半从客观的角度,盛赞突来的秋色;后半从主观的角度,表达自己的激赏。第四段也就顺势进入文章的主体,酣畅淋漓地描绘秋色,赞美秋色了。而“惊醒”一词更是准确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因秋色突来引发出的感情的突变,开启下文的描绘。

[评分答案]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

[备考答案]①这句话结束了静态的“色彩”和“情感”的,开启了文章对“秋色”、“秋情”的讴歌,在结构上起着“斩断铺垫,开引主体”的作用。

②作者使用“惊醒”一词,准确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因秋色突来引发出的感情的突变。“惊”是因为斑斓的秋色突至,触目皆是,美不胜收。作者的因“惊”而“醒”,是被秋色唤醒,于是开始了对秋色酣畅的描绘和赞赏。

 [补充说明]“评分答案”说“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完全混淆了文章语句和它所描写的对象,把“秋色”的作用转嫁给了这一句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的说法也相当笼统和率意。第二小题的“评分答案”也相当笼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