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9年03月21日:作文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三)

(2009-03-20 23:59:02)
标签:

杂谈

作文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三)

北京    王大绩

再看“多向性”。“多向”,既为“多向”,当然海阔天高,在这里,权且在纵深、广阔、发散、标新“四向”上,举例说明。 

[文题]仔细观察漫画《书籍·电视·网》,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漫画略]

    [例文                              网的剖析    

画面上有一张网, 一张足有 十平方米的大蛛网。大蛛网严严地封闭了大书架,封闭了那排满了史册、典籍、原理、定律、格言……的,琳琅满目的大书架。

画面上不止有一张网,那上面有两张网:一张蛛网,一台电视。书架为什么网罩尘封?典籍为什么无人问津?还不是因为那台电视机?那台电视机华光溢彩,乐声飞扬。一集接一集的肥皂剧,一场连一场的世界杯。台湾的李敖先生说,电视把人的时间闹得鸡零狗碎;这里则更甚,电视干脆把画中人弄成了混凝土墩,哪里还能走上前去,拂掉蛛网?哪里还有兴致掀开书页,一睹为快?电视也是网。

画面上不止有两张网,那上面有三张网:一张蛛网,一台电视,一墙书册。书架为什么网罩尘封?典籍为什么斗不过电视机?还不是因为枯燥无味?因为欠缺生活实际的绚丽缤纷?典籍中有真理,但在这间屋子里,却分明充当了隔绝生活的障壁。周恩来总理说得好,“面壁十年图破壁”,你能说对于屋里这位主人来说,“书壁”不也是一张网吗?

画面上不止有三张网,那上面还有一张无形的网。无形的网就在屋主人的头脑里。在这位主人的屋子里看不见仪器,看不见工具,甚至没有一张和外界沟通的窗子。这位木头木脑的“水泥墩”主人,先痴迷于书山卷海,一手构筑了书的障壁;再痴迷于电视荧屏,一任蛛网蒙蔽了书山。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意志薄弱,毫无主见:可怜他头脑中的网!有了这头脑中的网,再好的书,再好的电视节目也不能使他开窍!那本不应是网的书架和电视也只能成为网,那本应是开阔眼界的书籍和电视节目也必然变成为网!只有那张十平方米的大蜘蛛网才是它的真实写照。

撕掉头脑中的网,同时拂去书架上的网吧!你将会嗅到电视节目中花草的芳香,将会领略到满卷书香中生活的哲理,你将追寻那芳香和哲理走向生活,走向生机蓬勃的生活。

    [简评] 这篇作文向我们突现了纵深超越的魅力。作者以“网的剖析”为题,真的十分恰当。画面上明明只有一张网,作者却剖析出两张、三张、四张网。每多一张网,便出一层奇,文思层层深入,最后使最根本的一张网水落石出——原来是头脑中那张无形的网。书架结网的缘由于是豁然开朗,而这无疑是对原画寓意的超越。命题给出的这一幅漫画,原本的涵义并不深,大致是讽刺那种迷恋电视而荒废读书的现象。至多寓有批判浮于表面,不求深入的义理。但超越意识和创新能力,可以使我们由一张网开始,举一反三,深入剖析,从而认识到:如果屋主人的头脑中锈迹斑斑、挂满蛛网,那么,电视节目和满墙书册就都必然形同罗网。这是一种顺向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的纵深超越,是在平凡中把思维引向深入,从中生出奇想。在奇思异想萌生、铺展开来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生活逻辑。奇思异想与客观事实并不离违,与逻辑也绝不相悖。它们应当同长共进,携手完成创造性思维的完整过程。即如对这一命题的构想中,将在生活实际中本不是网的电视节目和满墙书册,说成是网,就需要进得去,出得来,因为它们终究不是罗网。这就不仅要有缜密的构思,而且要有相应的形式与语言。创造性思维,绝不止单纯是立意、选材的创新,那中间本就应有形式、语言创新的一席之地。

 

    [文题]仔细观察讽刺漫画《去年我们也在这里种树》,完成1—2题。[漫画略]

    1.描述这个画面,正确表现画面的内容。主要用描写的手法,要求内容具体描写生动,200字左右。

    2.自拟题,联系这幅漫画的内容,展开议论,不少于500字。

    [例文]                                 画面描述

融融春风化解、敞开大地的胸怀,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又到了。全机关的人浩浩荡荡来种树,彩旗飘扬,横幅招展,锣鼓喧天。憨厚老实的老俞,“哧”地一锨蹬下去,大地登时咧开嘴,“嗬嗬”笑出了声。三下五除二,老俞挖好了树穴。年轻英俊的小李端端正正扶住树苗,内心洋溢着无限的喜爱:这亭亭玉立的小树苗多么出息!当她绽开嫩芽,绿叶纷披的时候该有多美!老俞培好土;小李提来一桶清水,“哗哗”地浇下去。突然,他想起了什么,张口问:“老俞,还记得吗?去年我们也在这里种树!”

        教训绝不仅仅是种树             

去年在这里种树,今年又在这里种树。去年的树已不复存在,这是怎么回事?实在费人端详。

也许是土壤不适宜,酸碱不适度?可怜去年那棵美丽的小树苗,受尽折磨,憔悴干枯。那么,我们是改良一下土壤,还是换另一种树苗?

也许是种完后没人养育?稚嫩的小树苗只在植树节畅饮了一桶清水,从此强忍干渴。可怜那刚刚钻出的嫩芽,未容舒展开身躯便已萎缩!那么,我们是不是立下一张备忘录,无论日后有多忙,也要来给小树浇水?

也许是种完后没人看护?是哪个顺手牵羊,把小树拔出了刚刚睡暖的温床?可怜那些刚滋生的白生生的须根,一下子被无情地扯断!那么,我们是不是立上一座木牌,劝诫那些鬼迷心窍的人?或许我们为小树围上一道护栏?或许……?总之,我们要想个万全之策!

年年岁岁来种树,岁岁年年又重植。这样下去,何时能童山披绿?何年能中华锦绣?去年的教训今年已记取,来年不应再老调重弹。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唯善始,尤应善终”,这些话说得多么好啊!说它好,主要因为它们包含的绝不仅仅是关于种树的真理……

    [简评]别人想得单一,我就想得开阔些,这就是面向广阔生活的扇面实现超越。“去年在这里种树,今年又在这里种树。去年的树已不复存在,这是怎么回事?实在费人端详”,这的确值得我们“端详”一番,如果你不去“端详”,文思必然陷入思维定势。就这一命题而言,限制广阔超越的思维定势大约有两个:一个是就事论事,跳不出画面形象“种树”的窠臼,不能探究漫画寓意,展开广阔联想;再一个是“去年种的那棵树哪里去了?”一般的想法是“树被毁掉了”,“毁树容易种树难” 嘛!这个思维定势的形成,当然与社会现实不无关系,但若单一化,就会陷入成见。这篇作文不长,却在两个方面都实现了超越。“也许是土壤不适宜”,“也许是种完后没人养育”,“ 也许是种完后没人看护”——作者为小树苗操碎了心。而在推究、议论去年小树不翼而飞的原因时,这份爱心也就帮助作者克服了一般化的、单一化的判断,防止了对过错简单化地粗暴处置,从而实现了第一个超越。又借助这胜人一筹的开阔文思,文章才得以在“它包含的绝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真理”这一结尾中,超越了画面形象,抒发出余韵悠长、耐人寻味的哲理,实现了另一个超越。两个超越,一实一虚,这是谋篇的新意;字里行间跳动着感情,灵慧的作者充分展示出丰厚、细腻的爱心,这既是感情的超越,又是语言的创新,综合起来,这篇作文的超越,的确是广阔的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