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3月11日:语文高考备考中的两条线路
(2009-03-11 00:19:12)
标签:
杂谈 |
语文高考备考中的两条线路
北京
高考语文试题是以能力立意的试题。试题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因素:有些题目知识因素重些、直接外显些;有些题目知识因素轻些、间接内敛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高考语文试题改革,脱离课本,课堂所学不再以纯知识的形态见于试题,试题转化为以能力立意。但是能力和知识不是割裂更不是对立的,语文能力离不开知识的支撑。语文知识有两个范畴:一是语言积淀,例如识记若干汉字、懂得某个成语、背诵一首古诗等等;二是专业知识,例如明了这个汉字的结构,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了解这首古诗的作者及其风格等等。前者不具备严密的体系,却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必要基础;后者有着较严密的体系,基本属于对语言或文学现象的梳理和解释,与学生语文能力并没有必然关联。于是,在语文复习备考中就出现了两条线路。一条是以语言积淀为支撑的,立足于对语言把握、感悟的线路;另一条是以专业知识为支撑的,致力于贯彻解题方法、套路的线路。我们提倡前一种线路,它将生机勃勃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成绩;我们反对后一种线路,它在死气沉沉地窒息学生的语文才能和兴趣。
让我们举两个例子说明。为了方便,我们把以语言积淀为支撑的,立足于对语言把握、感悟的线路称为A线路;把以专业知识为支撑的,致力于贯彻解题方法、套路的线路称为B线路。
[例1·辨析病句]
1.她因不堪忍受雇主的歧视和侮辱,便投诉《人间指南》编辑部,要求编辑部帮她伸张正义,编辑部对此十分重视。
2.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说实话,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
3.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
4.李明德同志在担任营长、团长期间,多次被评为训练先进单位和后勤保障模范单位。
5.如果我所管的“闲”事能给群众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时,我也很幸福,很快乐。
6.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者宣泄自己的不满。
A线路的关键就是一个字:读。考试时默读,做练习时甚至可以诵读。快速读,读流畅。为什么要读?作为母语,我们听话的实践比看字的实践要丰富得多;我们说话的实践比写字的实践丰富得多。我们对声音语言的感知比对文字语言的感知敏锐得多。读,可以凭借我们对声音语言的敏锐弥补我们对文字语言相对的生疏。这是一条立足于对语言把握、感悟的线路。据此可以做出辨析和修改。
1.应改为“便投诉于《人间指南》编辑部”。2.应改为“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的人”。3.应改为“她自己老家在偏远的山区”。4.应改为“李明德同志所在的营、团在他担任营长、团长期间”。5.应改为“带来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快乐”。6.应改为“只是为了羞辱商家或者宣泄自己的不满”。
我们会发现,诚如张志公先生所言,所有的病句问题归根结底是用词不当的问题。不只是辨析,甚至修改,都是可以凭借对一词一句的把握和感悟解决的。
沿着B线路,先要对句子做语法分析:单句主、谓、宾、定、状、补,复句并列、因果、转折、偏正……,再有就是六种病句类型的辨析:搭配不当又有动宾搭配不当、主表搭配不当、定中搭配不当……等等、等等。据此做出梳理和解释。
1.因结构残缺造成搭配不当,可以认为“于”是个虚词不能称为结构残缺,也可以认为句子中的任何一个词、一个字都可以造成结构残缺。2.因结构残缺造成不合逻辑,也可以认为这不是不合逻辑,而是搭配不当。3.因指代不明造成的表意不明,也可以认为是因结构残缺造成的表意不明。4.因结构残缺造成不合逻辑,也可以认为不是结构残缺,只是搭配不当或表意不明。5.因成分赘余造成搭配不当,也可以认为不是搭配不当,而是不合逻辑或表意不明。6.因结构残缺造成不合逻辑,也可以认为要严格分辨结构残缺和不合逻辑,前者是形式问题,后者是内容问题。
做一下句子结构分析、明了一些病句类型没有害处,同学间探讨,师生间交流会更简明方便一些。但若因此冲击或取代对语言的把握和感悟,就是舍本逐末。若再陷于过于细密的分解,过于刻板的套路钻营,那就弊大利微了。
[例2·标点使用]
1.张依朋把自己的烦恼,苦闷,一股脑儿地向王校长倾诉着,说话中间还不停地叹着气。
2.“是谁找我们来凿墙的?是您老人家吧?先凿哪面墙呀,是都凿了哇还是留下一面啊?”
3.她打扫卫生不认真,对待孩子不耐心,买菜报花账,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
4.姚明在整个NBA赛季中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成为关注的目标。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
5.以《团结、友谊、交融、发展》为主题的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今天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场隆重开幕。
6.“留住济南”图片展深深吸引了观众。那小巷,那泉水,那绿草青苔,已经成了难以寻觅的影子——真可谓“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一巷总关情。”
A线路立足于对语言的把握和感悟,盯紧语言,对关键性的一词一句做确切认知,对词与词、句与句、词与句的关系作准确把握。B线路则盯紧标点,以系统掌握标点符号的专项知识为基础,再拿句中一个个标点符号逐一在专项知识网络上挂靠。两条线路哪个更符合实际呢?
1.“烦恼,苦闷”应为“烦恼、苦闷”。对于顿号、逗号、分号、句号表示行文中不同等级的间隔的专项知识,所有高中同学都不欠缺。这里若判断不出,主要原因是没能确认“烦恼”、“苦闷”之间的间隔,小于“苦闷”与“一股脑儿地向王校长倾诉着”之间的间隔。是对词与词的关系欠缺把握、感悟的意识或能力。
2.“先凿哪面墙呀,”应为“先凿哪面墙呀?”对于问号表示疑问句的疑问语气的专项知识,所有高中同学都不欠缺。这里若判断不出,主要原因是没能确认“先凿哪面墙呀”这句话是在提出一个问题。是对语句欠缺把握、感悟的意识或能力。
3.“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应为“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对于省略号表示行文中省略内容的专项知识,所有高中同学都不欠缺。这里若判断不出,主要原因是没能确认“等等”这个词也是表示省略。是对词语欠缺把握、感悟的意识或能力。
4.“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应为“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对于选择问中间用逗号,结末用问号的专项知识,所有高中同学都不欠缺。这里若判断不出,主要原因是没能确认这句话是一个问题还是三个问题。是对句与句的关系欠缺把握、感悟的意识或能力。
5.“《团结、友谊、交融、发展》”应为“‘团结、友谊、交融、发展’”。对于书名号的专项知识,所有高中同学都不欠缺。这里若判断不出,主要原因是没能确认“团结、友谊、交融、发展”是一则主题词而不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是对一组词语欠缺把握、感悟的意识或能力。
6.“‘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一巷总关情。’”应为“‘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一巷总关情’。” 对于句号表示一句话结束停顿的专项知识,所有高中同学都不欠缺。这里若判断不出,主要原因是没能确认“真可谓‘梦忆深深深几许,一街一巷总关情’”才是一句话。是对语句欠缺把握、感悟的意识或能力。
问题很清楚,题目要求判断标点符号使用的正误,只是一种切入方式。题目的本质仍然是在考查对语言(一词一句)把握的意识与能力。
语文考试的根本任务是考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综合,而不是专业知识和应试方法的拼组。前者要求思维的勤奋,在培养语文素质的主人,是一条活路;后者强调行为的勤奋,却往往是一种思维的懒惰,是用行为的勤奋取代思维的勤奋,掩盖思维的懒惰,是在训练语文应试的奴隶,是一条死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