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一个永远的穿刺,飞快,而且不知不觉。25年前,也是像今天一样的金秋季节,我从东京飞柏林,为的是劝说从北京到德国留学的妻子,劝她跟我移居日本。下面的照片是她拍的,当时站在通往布兰登堡门的梅林大道上,完全没想到不久以后,这里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德国人,他们疯狂地欢呼疯狂地歌唱,为柏林墙的倒塌而陶醉。柏林终于完成了英雄城市的最终使命!

看着那些泪流满面的德国人,妻子并没有马上答应我一起返回日本,实际上她是后来时隔几年后才飞往东京的。现在想起来,柏林的日子是非常私人的,历史犹如初冬窗外的冰霜,看上去相当华丽,但没有任何体温的感觉。她的导师是一位德国哲学家,邀请我们去他在柏林郊外的别墅,秋意浓浓,但他不议论柏林墙,只说花园里面的一个大坑。他说:“周末到这边来,得空就挖,挖了快10年了,估计还得挖10年!”
“为什么挖大坑呢?”我问他。他笑了笑说:“我想做成一条小河,让它围绕着花园流,从高处流向低处,再从低处流向更低的低处。”
起先我没弄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可后来听妻子说,这位德国哲学家总在重复先人的话,刚才的话不是费西特说的,就是康德说的,反正他所有的话都是从学识上收集起来的,不仅仅停留在这些话上,有时还付诸于具体的行为当中。
不用说,25年前的今天,柏林是世界上最受瞩目的城市,甚至有人说它是整个20世纪的最美丽的挽歌。然而,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沸腾的时代,有谁关注过一位德国人花园里面的大坑呢?
一直到今天,25年前的柏林给我的印象并不是让人群情振奋的柏林墙,而恰恰是挖都挖不完的一个孤独的大坑。我的记忆没错,那一年的今天,我曾经站在这个大坑边上若有所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