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淡远境界何处来

(2013-02-24 22:14:06)
标签:

读书

教育

杂谈

分类: 人海冲浪
  古代的士大夫喜欢讲究那么一种境界,除了淡远以外,还有淡泊、恬淡、清淡以及虚静之类的概念称呼。这些概念一点儿也不奥妙,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清爽,眼不花,心不乱,让心灵处于一个相对静止的状态的话,那类内悟的感受是很容易获得的。
 
  戒酒以后的感受跟上述的内容十分相近,就像一个简单的想法被投射到了日常生活的志向当中一样,变成了人的行为。戒酒是一个想法,可一旦付诸于实施,这个想法就变成了行为,有时我叫它为“一个动作”。
 
  很早以前,我翻译过日本的一部学术著作《禅与中国》,原作者柳田圣山教授,北京三联书店出的。最近还发现台湾有一家叫桂冠出版社的出了繁体字版本,并宣传说是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必读书籍。
 
  我有很多年离开过学界,有时听到这类消息会觉得挺遥远的,就跟见到另一个我还在吭哧吭哧地爬格子垒学识一样,蛮滑稽的。
 
  说到这儿,想起来了。《禅与中国》当时有这么一段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草木丛中,开放了灿烂的野花,装点河畔,人坐在那里心情舒畅并进入冥想,于是,这时的人就会得到没有比这更大的喜悦了。”
 
  另一段;“步入群山,栖身于岩石裂痕旁,止息自我的省察力量,离开恐怖,去除心灵的放荡并进入冥想,这时的人就会得到没有比这更大的喜悦了。” 这是多少年以前的话,一直到今天,我又突然想了起来,这或许就是“淡远境界”吧!当然,这是我对自己的猜测。
 
  有一回在东京见到老友、电影导演田壮壮的时候,我问他拍记录片《德拉姆》的动机,他说了很多,比如为了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土地与信仰的关系等等,但说到底,他还是因为有了“淡远境界”才会那么做的,带着马帮沿茶马古道一直往里走并不是每一个拍电影的人都愿意做的,更何况摄制组有人患高山病,有人落马,困难重重。不过,田壮壮这个哥是有“淡远境界”的人!
 
  清晨跟他在酒店附近散步,记得是在东京涩谷一带,我说;“拍个照吧。”他当即立定,转身看到一排自行车,往上一坐,回答道;“今儿天好,就跟这儿按一张吧!”我透过镜头一看,果然是白云与晴空,给人一种悠悠天钧的感觉!
 
淡远境界何处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