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拜读了作家苏童的一份讲演稿,好像是两年前在复旦大学的记录文案,题目叫《神话是飞翔的现实》。
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我们所理解的日常生活所提供的现实信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恐怕永远是供小于求的。因为不满于这种供小于求的格局,所以好多作家一生都在寻求自己日常生活之外的那些世界、资源。”
看上去,上述内容是苏童为了小说《碧奴》而做出的一个初步解释,但实际上也道出了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的某些奥秘!
上个月去南京拜访他的时候,我们闲聊,很少谈文学创作上的事儿,老觉得作家聊起来会十分机智,这倒不是说聊的本身,而是所谈所笑、包括所想所思的话题都浓缩了很多内容,也许出于这么一个原因,我总喜欢记录下来跟他谈话前后的一些情景。比如,怎么从上海去的南京,或者又到了一个如何如何的店里喝了如何如何的美酒之类,都是一些比闲聊还要闲得多的话。
昨天傍晚,一场雨过后,夕阳又把大地照得通亮,这时天边突然出现了两道罕见的彩虹,实在让我吃了一惊!
当然,吃惊的原因不在天上,而是当我在阳台上拿起苏童《碧奴》日文版的小说,刚好读到一段跟眼前的现实完全一样的情景的时候,我几乎无法辨别这是小说里?还是小说外?准确地说,正好读到第二章《哭泣》这一段;“
村里的男孩说他们来自天空,是太阳和星星,是飞鸟,是彩虹,他们问岂梁,岂梁你是什么?岂梁不知道,回家问三多,三多告诉他,你不是从天上来的,你是从桑树下抱来的,大概是一棵桑树吧。”
而恰恰是,当我读到“彩虹”这两个字的时候,猛然抬头看去,天上居然就出现了彩虹,而且还是双道的!这话听起来挺悬,但现实之于我就是这样,没有别的样子!
《碧奴》日文版的翻译是汉学家饭冢容教授,他曾经翻译过铁凝和余华的小说,是日本研究中国文学的重镇。
说来也巧,他刚才还发来邮件问我是否收到了刚刚出版的《碧奴》日文版,而我,在写完这篇博客后,马上打算回答他;“
如果没有先生寄给我的这本书,也许就看不到天上的彩虹了!”
另外,下次见到苏童,我打算跟他打听点儿文学创作上的事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