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十年代中国不可不说的人物

(2006-05-15 16:22:35)
标签:

生活记录

李泽厚

刘再复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

分类: 人海冲浪
   他们这两幅画儿是我画的,但不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跟他们在一起时画的,而是到了这个世纪,当我有机会在日本与他们重逢的时候画的。
 
八十年代中国不可不说的人物
   李泽厚先生还是那么一个眼神,说起话来,基本上不盯着一个地方看,有时喜欢挠挠脑袋,有时说得高兴了,还喜欢走来走去。我曾经问过他的学生赵汀阳,但他否认我的看法,他说李先生说起话来挺老实的,思路也不那么跳跃。
 
八十年代中国不可不说的人物
   刘再复先生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说话还是十分激情,看上去很像诗人的样子。他原来也有这样的气质。
 
   最近听说查建英女士从三联书店出了本《八十年代》,媒体上的报道也读到了一些。加之,她的弟弟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不仅跟她弟弟熟,就连查建英女士本人也混得很熟,但当时的她看我们全是一群小“屁孩儿”。
 
   我们是六十年代出生的,赶到八十年代的时候,尤其是进入文化界以后,忽然发现我们自己还是一群“屁孩儿”,就我本人来说,当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每周一次可以见到李泽厚先生,还有一大批精英分子,甘阳啦、周国平啦、苏国勋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进了一处巨大的学堂,听讲演会啦,跟学者讨论啦,说是讨论,其实都是带了个耳朵,只管听不管说,听入了神,嘴巴或许还呈现过一个难看的“张开状”!这也说不准。
 
   虽然我还没有读到查女士的《八十年代》,但可以估计,读起来的感觉跟我当年在哲学所差不多,因为我们毕竟相差了一代,而这一代的区别说不定就在于观察事情的取材方面上。
 
   今天在陈村“小众菜园”上看到了《八十年代》的部分内容,越发觉得如此。所谓思想,或者叫一些“想法”都是无型的,今天说昨天的事情是无法摆脱时间的侵食的,时间有长度,越长越叫人无法真实地再现当时的情景,要么你夸张,要么你缩小,反正时间带给你虚幻的感觉是潜移默化的,是你无法抵抗的。
 
   与上述思想相比,观察人的变化,尤其是八十年代中国文化界的风云人物的变化,实在的、有形的表情也好,说话的习惯也好,乃至于不大不小的事儿一起拿来看看,或许是桩挺好玩的事儿。
 
   所以,一听说《八十年代》,我就找出了上面的两幅速写画儿,而且是情不自禁地找出来的,觉得自己一下子想起了他们时隔一个世纪的面孔。无疑,李先生和刘先生都是八十年代不可不说的人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