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浙江大学生创业那些花儿

(2008-01-04 12:31:09)
标签:

创业

校园

分类: 《大学生》—精彩文章

人们在总结浙商的成功经验时,总会提到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山万水的“四千”精神及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两板”作风。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精神和作风在一代“新浙商”得到传承。


2007年10月,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活动揭晓,20名赤手空拳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打拼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企业家。一个个成功案例都在证明这种“商业细胞”的存在。在大学生创业这条路上,浙江学子成功的背后究竟有哪些“秘诀”? 确实值得我去探讨和学习一番。

浙江大学生创业那些花儿

 

几年前,有专业机构统计表明:大学生创办的企业第一年存活率仅为1%。面对这个震撼力十足的数字,专家们开始总结大学生创业的种种弊端,很多怀揣理想的年轻人也知难而退……但在浙江学子眼中,只要有机会,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文/文太  本文刊登于《大学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

 

让创业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在浙江,从职业技术学校到重点大学,都把鼓励大学生创业做为培养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浙江大学“蒲公英”创业竞赛、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创业街”……这些“官方组织”都在刺激着大学生们的雄心壮志。浙江学府的“创业教育”俨然已经领先于全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创业对于浙江大学生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2004年9月,孙权来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一入校他就被学校刚成立的大学生创业街所吸引,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创业的念头在他脑中迅速形成。“那时我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看着周围各种学生店铺,坚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靠这种激情和冲劲,我决定创业。”


纵有豪情万丈,但和全国各地所有白手创业的大学生一样,孙权的理想计划与现实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首次创业孙权开了一家电子维修店,但找校外多家手机维修店合作,却没人认同他的经营计划。最终孙权的合作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维修店惨淡经营,不久便关门大吉。


初次创业失败后的孙权有点绝望,但每当看到创业街上红火的店铺以及周围大谈生意经的同学,他又觉得很不服气。他相信别人能做的,自己一定也行。从那以后他开始自学关于经营方面的书籍,同时寻觅着第二次创业机会。


2005年4月,孙权看到创业街新生了一家纸艺纺,便主动上门了解。他和纸艺纺的指导老师聊得十分投机,并开始向其学习经商之道,不久孙权出500元钱正式入股。在纸艺坊里孙权主要负责市场营销及管理,他为纸艺坊定下了初期战略指导思想:宁做小池塘里的大鱼,不做大池塘里的小鱼。


一年后纸艺坊已经初具规模,孙权为它起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纸老虎。这一年,纸老虎的年销售额达到10万元,这点成绩还不能使孙权满足。不久他将业务扩展,成立了纸老虎二手交易平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个交易平台回收旧书8吨,报纸3吨,还有大量的电器。2007年4月,孙权做了新的尝试:与学校电子协会合作,成立纸老虎电子店,让纸老虎从单一服务型转向多重技术服务型。如今孙权开始向网络化进军,推广纸老虎网站,将二手交易平台升级为旧货物资回收网络公司……


三年时间,孙权将一个小小的工艺品店发展成了“集团”。


“作为一名学生创业者,创业两字包含了太多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我常常想放弃,是我的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帮助了我,是他们为我提供了最好的创业环境,没有他们就没有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纸老虎的今天。”创业三年,孙权发出这样的感叹。


大学生创业需要成熟与理智。大背景下,大学生们也已经不像过去几年那样对创业只有盲从的冲动。浙江高校也开始从各种角度为学生们提供相关的服务。类似于“创业人才孵化班”等专门培养创业人才的本科教育特色班应运而生。


在浙江,许多家庭拥有一定的创业背景,父辈们为他们完成了创业资本的原始积累,比起其他大学生更具备创业优势。而学校在此基础之上培养和发掘学生的“创业潜力”,无疑可以为有志于创业的人才提供一个孵化器。

 

骨子里的“浙商精神”


有着“东方犹太人”之称的浙江商人最擅长发现和把握机会,如今这种品质似乎成功地“遗传”给了浙江的大学生们。


袁吉峰本来与同龄人没有什么不同,1984年出生的他只是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的一名学生。成为一个生意人,源于他骨子里有着浙江人“不安分”的天性,当大胆的创业想法出现在他脑子里时,袁吉峰表现出了浙商的传统——“敢想敢干”。


袁吉峰很早就开始喜欢上网络。阿里巴巴和淘宝网这类网站是他时常关注的地方。乐于接触新鲜事物的他决定当一次“网络店主”,即使自己什么资源都不曾拥有。
2004年6月,袁吉峰在淘宝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刚开始时,缺乏经验和资金的他甚至弄不清自己该卖点什么,只能尝试帮别人卖一些商品,从MP3、运动鞋到女式凉鞋。那时候他每天能做几笔生意,赚个一二十元。几个月下来,袁吉峰终于成了“千元户”。


告别“代理”身份,袁吉峰自行进货的日子开始了。他从生活费中省出600元,进了10个摄像头。正是这些摄像头,开启了他的成功之路。“这都是一些来去无踪的想法,但直觉告诉我这有前途,于是我就会放手去做。”10个摄像头一个星期便销售完毕,这让袁吉峰获得300元的利润。这种简单“倒卖”的成功给了他莫大的动力。3个月后,袁吉峰的小店成了淘宝网摄像头生意最为红火的商铺,每个月可以卖出近200个摄像头。于是淘宝网把他的店铺推荐到首页,他的店铺成了淘宝的“名店”。
“只要有钱赚,不违法,都可以尝试。”这是袁吉峰的生意经。那时的他已经可以月盈利5000元了。在当了两年多“网络店主”之后,袁吉峰不再满足,他开始找寻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做出这种决定需要不小的勇气。在冲动和矛盾的挣扎中,2006年袁吉峰创办了一家外贸公司—“想的工贸有限公司。”
这次投资,让袁吉峰拿出了前两年淘宝所有的积蓄,并加入了阿里巴巴英文站的中国供应商。他想在大学里再搏一次,“因为我还很年轻,就算失败了,还能爬起来。” 在袁吉峰身上,浙江人的创新和拼搏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只是20岁出头,但对于自己的生意,袁吉峰从没有马虎过。


袁吉峰开始了每天重复的工作:找客户,发信息,回邮件。4月28日,袁吉峰记忆忧新。这一天他接到了第一个订单,价值5万多美金。2007年袁吉峰的公司运作比较顺利,共完成300万人民币的销售额。


现在,袁吉峰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2008年一定要完成1000万元人民币的出口额。他还希望能创建一个婴儿品牌,让自己生产的婴儿车进入千家万户。
“我愿意憧憬美好的未来,更愿意面对和应对残酷的挑战,来迎接美好的将来。我从来不幻想一步登天,干事业从现实出发,讲究脚踏实地,每一个‘现在’叠加起来,就成了‘未来’。”


像袁吉峰这些浙江籍大学生,已经把创业当作了人生的第一选择。而新一代浙商不仅传承了老辈人的勤奋、勇气和眼光,同时还兼备了与潮流接近的视野和知识储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