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和张爱玲

(2007-10-17 17:37:39)
标签:

文学/原创

 

    最近又重读了一遍张爱玲。上世纪90年代初买的一套《张爱玲文集》,安徽出版社的精装本,25元一套。至今断续读过三遍了。每次读都感觉不同。第一次是浓的化不开的少女的清愁,第二次是有距离的审视,赞同傅雷先生的目光,觉得张爱玲的境界落了小气。近读变成技术层面的琢磨,获得了修辞的欢喜。正如纳博科夫评价简奥斯丁的风格,她具备一种称之为“特殊笑靥”的要素,语句中不引人眼目地加入微妙的讽刺,是“作者白皙纯净面颊上一个具有微妙的讽刺意味的笑靥”。这笑靥传染你也是死水微澜式的,沁人心脾。

 

       我一直偏爱那种能对人的处境有洞察力的作者。这种作者也分两类,一类风格大于人格,她的笔下也绝望,格调也苍凉,但总是心有不甘,命运决定了虚构,所以你的感受来自作者而非人物,如张爱玲。一类人格大于风格,作者的自我极大地隐藏在角色下面,作者消失了,剩下了角色,虚构一语成谶控制了命运。如麦克勒斯。(注:具有强悍人格魅力的作者可以将人格注入给角色,使作品伟大而不是自己伟大。反之,则容易玩物自赏、自我玩味,津津于聪明机巧)

 

 

       我更喜欢后一类作者。尽管张爱玲拥有特别多的“特殊笑靥”,但总让我有一点拒斥。那不仅是文学的更是心性的。我不是张爱玲的粉丝,至多是个好事者。但是何以又时常思绪翻涌,戚戚乎我心?这有点像张爱玲形容的“华美锦袍上的虱子”。我和她正如这锦袍的两面,正面有花纹背面有纹理,正面有虱子背面有刺痒。正反殊途同归,都是一块布料,华美和衰败都是一样地骨鲠在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