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 |
关于制造业的反思(2006/07/14)
之所以要调质,是因为不调质不能加工;为什么要要求钢材加工时不需要调质,是因为要减少加工时的时间损失和精度损失和能源损失,就这么简单。加工时的工件准备和定位(设定加工坐标原点)是很费时间的,而机械是只有从开始切出切屑那一刻开始才在开始创造利润的。机械加工的根本就在于怎样加大切出切屑的时间比例和加大单位时间里的切屑量。(这里的假设是精度和光洁度是理所当然的得到保证了的,因为这两条都保证不了就干脆不要切了)免调质加工,起码减少一次装架(SETTING),根据现场工人的手艺,夹具,工件大小尺寸和精度要求不同这个装架时间可能变化幅度很大,有几分钟的,也有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
当然你可以说那你采用免调质钢啊,国产钢种也有免调质的。首先国产免调质钢种的产量太少,其次是价格如何?而老冰再三强调的是日本(SC系列),韩国(KP1系列)的最便宜的钢种也是机械加工免调质的!韩国什么时候开始普及KP1系列的我不知道,可是日本是40年前就普及了SC系列。
所以老冰说差了四十年。
有朋友说调质是为了降低材料的硬度,使之便于加工,完了以后再用淬火的方法回到原来的硬度。我不知道那位朋友是不是现在还在行内,如果还在行内的话,那就有必要改一改他(或他的企业)的加工方法了。
国内朋友对老冰解释的加工时调质理由是无法避免加工形变,这点老冰还能接受,那是材料质量问题,加工厂家无法控制。但要是说材料硬了无法加工所以要调质,老冰不能理解,那是加工厂家的问题了。在老冰看到过的范围内,只听说过由于材料硬度不够,淬火以提高硬度以后再加工的。还不知道有加工不了,需要降低硬度的。
最高级照相机的机壳用钛合金,而钛合金现在还都是钣金加工,就是冲压。再次一级的都是铸镁或铸铝成型,最次的就是塑料成形了。
铸镁铸铝模具多半采用NAK80或者CENA1(材料硬度在43HRC左右),在进行热处理以后把硬度提高到55HRC再加工。为什么不能加工完了热处理?因为不能忍受热处理带来的形变,照相机外壳的厚度误差不能超过0.03毫米。可能不是行内人对这个0.03毫米是什么概念不太清楚,这么说可能形象点,手机的外壳涂装厚度就是0.03毫米!
所以说加工难度来为加工调质辩护就更站不住脚了。至于如何加工,那是加工手法和刀具的问题,超出现在讨论的范围了。有机会老冰也想侃侃刀具,但不侃加工方法,为什么呢,嘿嘿,机械加工手法现在中外几乎一样,因为CAM软件就那么几个。除了日本有一个CAMTOOLS是几乎仅限于日本人(偶尔有台湾人)在用之外,其余全是世界通用的。而CAMTOOLS也因为不思进取,十年来没有大变化,到现在连公司都被人收购了,完鸟。
但是在使用软件的时候也有加工方法组合的不同,加工条件设定的不同。但那些个都已经不是能说得清楚的问题了,是个“跟着感觉走”的问题。感觉好不好,经验最重要。经验越多,加工的质量就越好,当然前提是你真地想做个好东西出来。
口渴了。
(2006/07/14)
之所以要调质,是因为不调质不能加工;为什么要要求钢材加工时不需要调质,是因为要减少加工时的时间损失和精度损失和能源损失,就这么简单。加工时的工件准备和定位(设定加工坐标原点)是很费时间的,而机械是只有从开始切出切屑那一刻开始才在开始创造利润的。机械加工的根本就在于怎样加大切出切屑的时间比例和加大单位时间里的切屑量。(这里的假设是精度和光洁度是理所当然的得到保证了的,因为这两条都保证不了就干脆不要切了)免调质加工,起码减少一次装架(SETTING),根据现场工人的手艺,夹具,工件大小尺寸和精度要求不同这个装架时间可能变化幅度很大,有几分钟的,也有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
当然你可以说那你采用免调质钢啊,国产钢种也有免调质的。首先国产免调质钢种的产量太少,其次是价格如何?而老冰再三强调的是日本(SC系列),韩国(KP1系列)的最便宜的钢种也是机械加工免调质的!韩国什么时候开始普及KP1系列的我不知道,可是日本是40年前就普及了SC系列。
所以老冰说差了四十年。
有朋友说调质是为了降低材料的硬度,使之便于加工,完了以后再用淬火的方法回到原来的硬度。我不知道那位朋友是不是现在还在行内,如果还在行内的话,那就有必要改一改他(或他的企业)的加工方法了。
国内朋友对老冰解释的加工时调质理由是无法避免加工形变,这点老冰还能接受,那是材料质量问题,加工厂家无法控制。但要是说材料硬了无法加工所以要调质,老冰不能理解,那是加工厂家的问题了。在老冰看到过的范围内,只听说过由于材料硬度不够,淬火以提高硬度以后再加工的。还不知道有加工不了,需要降低硬度的。
最高级照相机的机壳用钛合金,而钛合金现在还都是钣金加工,就是冲压。再次一级的都是铸镁或铸铝成型,最次的就是塑料成形了。
铸镁铸铝模具多半采用NAK80或者CENA1(材料硬度在43HRC左右),在进行热处理以后把硬度提高到55HRC再加工。为什么不能加工完了热处理?因为不能忍受热处理带来的形变,照相机外壳的厚度误差不能超过0.03毫米。可能不是行内人对这个0.03毫米是什么概念不太清楚,这么说可能形象点,手机的外壳涂装厚度就是0.03毫米!
所以说加工难度来为加工调质辩护就更站不住脚了。至于如何加工,那是加工手法和刀具的问题,超出现在讨论的范围了。有机会老冰也想侃侃刀具,但不侃加工方法,为什么呢,嘿嘿,机械加工手法现在中外几乎一样,因为CAM软件就那么几个。除了日本有一个CAMTOOLS是几乎仅限于日本人(偶尔有台湾人)在用之外,其余全是世界通用的。而CAMTOOLS也因为不思进取,十年来没有大变化,到现在连公司都被人收购了,完鸟。
但是在使用软件的时候也有加工方法组合的不同,加工条件设定的不同。但那些个都已经不是能说得清楚的问题了,是个“跟着感觉走”的问题。感觉好不好,经验最重要。经验越多,加工的质量就越好,当然前提是你真地想做个好东西出来。
口渴了。
(2006/07/1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