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DIAMOND周刊》特集:中国点火,美国煽风(三)

(2006-04-15 11:24:25)
分类: 译文
《DIAMOND周刊》特集:中国点火,美国煽风(三)
——世界石油权益大争夺战的真相

(编者 麻生佑司 池富仁 翻译 冰冷雨天)

一滴石油一滴血?——华盛顿开始注意了,美中资源外交的着火点

[在供需要求的逼迫下,成为资源偏执狂的并不仅仅是中国。作为对抗手段,美国也回到了古典的石油外交上。寄生在霸权国家身上的“资源国家主义”究竟是什么?]

2005年夏天,华盛顿受到了一次冲击——中国,俄罗斯再加上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四国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通过了要求驻中亚美军尽早撤退的共同声明。

使美国人发慌的倒不是撤退要求。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中亚各国要求过美国撤军了,乌兹别克斯坦就是这样,而华盛顿去年也已经表明了从该国撤军的方针。

美国看作问题的是在别的地方:由于是上海合作组织,共同声明也包括了“中国”!

众所周知,中亚各国是拥有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新兴能源资源国家。另外由于临近阿富汗和中东海湾各国,也是安全保障上的重要地方。其实赖斯国务卿直接访问过吉尔吉斯,交涉取代乌兹别克斯坦的据点。就在这时提出的这个共同声明,在美国看来是中国在和美国的中亚战略唱反调。

如前所述,中国在中亚拥有的矿区数目急速增长,刚刚完成了连接哈萨克斯坦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输油管道。中国政府对这条绕过事实上在美国管理之下的海上通路的迂回道路充满了期待,但就是这一点让美国政府加强了警戒,“这就是中国在中亚的资源偏执狂发挥的证明”,美国的安全保障人士,同时感到了危机。

——伊拉克战争失去了权益,中国的受害者意识

刺激美国神经的中国的资源外交动作并不仅仅限于列强群集的政治重地。

南美是一直被美国看作后院的。中国在2004年末和世界第五位产油国,现在生产的60%出口美国的委内瑞拉签署了石油采购协定。巧妙地利用了反美派总统乌戈·查韦斯企图实现出口的多元化而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的国家主义当然是过敏地反应,其实不仅仅限于能源,美国国内一直在暗地里嘀咕着中国威胁论。2004年,中国联想公司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部门,而2005年就在收购UNOCAL的骚动前后中国大型家电企业海尔在收购美国老牌家电企业美泰克时榜上有名。另外这几年,在人民币升值和知识产权问题上的争执使议会的反华感情高涨是更不需要说的了。

安全保障问题的第一人,罕布希尔大学的迈克尔·克雷教授敲起了警钟:“美国政府官员的对华观点观点大致上可以分为共存派和宿命对决派两类,现在转向任何一派都是不奇怪的”。当然在对于亚洲局势和经济持乐观态度的知识分子中,“从美中经济的互补性来看,在资源问题上和中国对立不可取”(琼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肯特·卡尔达)的观念还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如果政治的零和博弈继续进行的话,不当心就会变成“玩火”的危险性还是存在的。

本来就不应该指望由于能源不足而苦恼的中国方面采取克制态度,另外中国方面“由于伊拉克战争,不得不奔走全世界去寻找石油”(中国石油公司人士)的受害者意识很强。这是因为进口石油的一半依靠着中东的中国本来应该着手开始相当于伊拉克石油产量的13%的原油开发计划了,但是由于伊拉克战争,不仅仅是沙特阿拉伯,连伊拉克也置身于美国的霸权之下了,结果是中国被挤了出来,虽然是离开了一处政治上的困难点,但可能在中国人看起来是被美国人赶出来的。

借用一句莱斯大学的亚洲问题专家斯蒂文·路易斯的话“美中之间的石油争夺战看起来就像在几块象棋盘上下象棋”。从仅仅是一个棋子的日本看不出所以然来,但是一步一步可能已经孕育着一触即发的危险。

——不要到同一战场上去作战,看不见日本大石油企业的资源小国日本的生存之道

[由于中国的刺激,建立日本大石油企业的构想又浮现了出来。但是出头是忌讳的。日本没有实力玩零和游戏,不如哪怕借石油给中国也要防止石油成为战略物资]

“没有来年的份额了”。

2004年5月,隔了两年又回到本部海外部的出光兴产的海外部部长须田善一在好久没来的中东被吓坏了。

须田部长到处点头哈腰想增加轻质原油的产量,因为过去经常听到“增加点订货吧”的回答,所以这次也想可能很快就能结束,但是这次听到的是上面那句话。

定了定神,补上一句:“不要那么说,来年我们真的需要嘛”。都没有人说上一声“很遗憾”来理你。于是赶快到出光兴产在中东的四个事务所去打听消息,马上知道了意外的事实。

到目前为止,除了和伊朗的易货交易以外应该还没有在中东买过原油的中国,用签定长期合同的方式抢购了2005年的份额。须田部长继续说:“从采购石油的观点看来,现在中国在干的事情让人很苦恼”。

最近中国的极端石油囤积,确实对日本企业造成了影响。日本和从全世界采购石油的中国不同,今后也还是不得不依靠中东石油的构造。

(原载2006/02/04《DIAMOND周刊》 未完继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