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观点 |
【网友】:
你怎么看待网络的发展对读书的影响,人类阅读方式会不会因为网络而出现根本的变化?就像当初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贵族才能读羊皮纸书籍的情形?
【李敬泽】:
在我们这个时代,生活在急剧变化,新的事物纷至沓来,令人目眩,我们很容易轻率地断言什么什么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我们总是对“变化”及其后果充满期待,而看不见“不变”。人的阅读方式决不仅仅是放下书,打开电脑那么简单,它是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积淀,我不相信“根本变化”会如此轻易地到来。
我们总是对人性的复杂缺乏体认,也对文化的深远宽阔缺乏体认,所以就容易“一根筋”,按照这样的逻辑,现在有快餐了,大家就不必去吃宴席,不必烹制各种精美小菜,那么这样一个先进而乏味的世界我是不愿意呆的。
【网友】:
现在网上原创小说很多,而且很多人喜欢在网上看,您怎么评价这些真正的“原汁文学”?
【李敬泽】:
不能把“原汁”与否当成一个标准,比如唱歌,你唱卡拉OK当然是你的原汁原味,但你不能因此就强迫我承认你那是“天籁”、是艺术,你没有理由把你的原汁呕吐给我,所以,你必须在KTV包房里关紧门自己唱。在公共空间中,我觉得是不是原汁不是一个判断标准,我要听唱歌还是要听王菲或帕瓦罗蒂。
【主持】:
【李敬泽】:
在广义上没有什么不是散文,只要大家提起笔写文章,哪怕写一份检讨、一份情书都是散文,在古代写一份报告也是散文。现在随着大众媒体的繁盛,特别是随着网络出现,书写活动的范围、权利都在大规模地扩展,无穷无尽的人觉得自己有话要说,也有地方可说,所以我认为现在正是散文的时代。
相对于这个广义的散文,我们所谓的文学散文非常苍白、非常孤弱,它的表达能力在衰退,它与我们经验的关联越来越薄弱,我觉得它的价值越来越可疑。
【网友】:
现在“80后”的概念越炒越热,从青春文学到“美女作家”的出现,再到“下半身写作”、“性爱一代”,文学离身体更近了,还是离心灵更远了?
【李敬泽】:
尽管现在有些人言必称“身体”,但我们的文学实际上也未必真就离身体近了。写作能够迫近身体是非常难的事情,需要敏锐丰沛的感受力,说几句脏话,上个床睡个觉就是“身体写作”了?这是对“身体写作”的严重的误解。“身体”现在成了个棒子,大家互相打,我说你是“身体写作”这是在骂人,他说你不是“身体写作”这也是骂人,说到底,两边理解的“身体”不就是那么一件事吗?我们都是成年人了,能不能别像个小公鸡一样整天拿这点事儿大惊小怪?怎么“身体写作”在福柯那里是那个样子,怎么到了我们这儿就橘生淮北而为枳了?
至于说我们是不是离心更远了,我感觉我们从来很少离心近过。能否做到真正面对自己的本心,面对自己真实的生命感觉?这无论从文学的角度还是其他角度来看对我们都是严峻的考验。是不是一个人躲在网上、匿名说话他就离心近了?我看未必,他也许离心更远,他也许终于找到了己所不欲、必施于人的机会。
【网友】:
【李敬泽】:
【网友】:
【李敬泽】:
文学是不是奢侈看相对什么来说,相对于快饿死的人一切都是奢侈的,快饿死的人你给他个网络更是奢侈的,丝毫没有用处,所以我只能说:文学是相对的奢侈。
至于“小资文学”,我不太明白你具体指的是什么。总的来说,“小资”作为一种文化立场、作为一种世界观,我觉得它从来就不可能产生伟大的甚至够品位的文学。
【网友】:
【李敬泽】:
整体上看,小说相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复杂和丰富的经验来说非常苍白,既没能对这个时代的人们提出真正紧迫的问题,同时也未能表现他们经验的丰富、复杂。中国小说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总的趋势是写实,但我们对写实的理解就是:扎在经验的表面,沉醉于经验的表面差异和表面效果,对经验的历史深度和内在结构缺乏富于想象力的追究和表现。
【网友】:
有人说过“现代小说如果没有性描写就不是成功的小说”,而目前杂志上的小说大多在性方面着墨甚多,您对小说性描写的地位是如何看待的?难道要比人们的生活、生存还要重要吗?
【 嘉宾】:
首先我觉得我们最好不要这样提出问题:性难道比生活、生存还重要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没什么意义,难道性是可以和生活、生存相对立而比较的一件事情吗?性难道本身不就是我们生活和生存的重要内容吗?
但是我同意这位朋友的感觉,问题在于你不能把所有的兴趣都集中在这点事上。与其说作家们“性趣”高涨,我觉得不如说他们的经验和视野过于狭隘,他们能够感知、有把握的就是这件事。不信你查一查,中国作家写了多少“小姐”啊,不是说“小姐”不可以写,也不是说没有写得好的,有的写得非常好,但由此可以看出当很多写作者企图超越他自己的身份、他的日常生活尺度时,他没有别的路径,唯一的通道就是“小姐”们,你让他写一个律师、写一个在你们网站工作的白领,他多半毫无把握,他只对这个有点把握,这其实是很低能的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