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芭蕉的三个第一次

(2011-09-19 14:58:44)
标签:

音乐

张艺

基辅

宋体

巴托克

中央芭蕾舞团

[转载]芭蕉的三个第一次
中芭副团长、音乐总监、首席指挥张艺

 
     芭交本月够忙,张总本月也够忙,在马勒第七之前,安排了一场暖身曲目,巴托克第三+图画展览会,同时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国作曲家作品,1988年出生的年轻作曲家刘畅的首部乐队作品《花问》,碰巧的是这三个曲子都是乐团第一次演。

     《花问》之前撇过几眼谱子,有陈其钢的影子,包括单乐器多声部的设计,点线间的搭配,对电颤琴和木管的使用等等,题材就不必说了,更像。曲子很短,但架子很大,我觉得总体来说还是有听头的,特别是前半段,但后面我那些大连线长音我觉得比较苍白,而且从作曲家的思路来说,一直是在对情态和形象的描绘间来回摇摆,有点不清楚。

     巴托克第三,陈萨跟之前Serkin的那个很不一样,比较热情自由,浪漫派一点,Serkin那个主要是玩音色的格调,纯粹照着20世纪路子走的,整体音色,钢琴和乐队的融合,陈萨还是有很多个人表现,而相比之下乐队则比较理性保守,一乐章两者的主动配合比较多,二乐章俺大舅音乐性更丰富一点,三乐章乐队显得被动一些,特别弦乐,对于巴托克那种凌厉但散乱的片段还比较陌生,月末马勒七,这样的东西可太多了。

     图展芭蕉居然第一次演,我还有点不相信,但毕竟是大熟曲子,整个音乐上都比较熟悉,张艺的手法很有意思,如果非要说像谁,有点像切利的那个意思,木有恢弘的音响,而是将细节不断放大放大,一些很著名的音型变得平缓延展。“侏儒”中旋风式的演奏被真正的蹒跚行走所取代,在“牛车”中则再一次挖掘着音响的纵深幅度,待到“墓穴”中时,画面上的油彩宛如被高温溶解一般。

     另外,那个萨克斯风在“古堡”中的演奏十分妖娆动人。张艺在最后的“基辅大门”再次将乐队的音响抻开,延缓的休止积蓄着最后的力量。加演的《阿莱城姑娘》是芭蕉的菜,不过感觉排练时,张总走进弦乐群的那个时刻更为感人。

     我后来认为,张艺小提琴出身,对于弦乐的把控确实比较有优势,我看他排练时,给弦乐拍得非常细,哪里呼吸,哪里不能呼吸都讲得很细,但与此同时换来的就是,芭团的弦乐很干净凝练,但少自主性不足,总有一种被特意要求的感觉,同时少那种真正的吞没感, 碰上那种sostenuto的地方,会有韧劲耐力不足的情况。然而好的方面说,这乐队的弦乐真能弱下来(4月火鸟终曲前那段就是,是真正的惊心动魄的弱奏),并且低音区的支点开始便强。

     9月28日,马勒七见吧。

 

转载自:我杀了古典音乐&贼心不死  http://blog.sina.com.cn/beijingphilharmonic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6c98b0102dsn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