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中小学不排名?错!
(2016-06-28 10:46:50)美国的愉快教育在此地因着媒体的各种广泛宣传,几乎成了一种共识。
对这种“共识”,我始终怀疑。早年,我的一位小朋友凭借自己出色的托福和GRE成绩,被美国卫斯理安女子学院全奖录取,她讲的一个故事增添了我的疑虑。她说,美国高中生每一次小测验的成绩,都是决定其将来能上什么样大学的权重之一,所以,每一次小测验成绩的不尽如人意,都能让一个想要进入世界名校的中学生蹲在学校走廊里嚎啕大哭。
这一次没有选择走马观花,而是一张机票飞到美国打算住进表妹在马里兰州的家里,想沉潜进去近距离地观察一个美国家庭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想观察一下美国的中小学生是否如传说中的那样愉快着愉快着就进入了名牌大学。
两个外甥,分别面临小学毕业和初中毕业,倒也不见表妹表妹夫为孩子择校而四处奔走或为应对中考让孩子没完没了地补习文化课,原因很简单,表妹家所在社区有一所品质很高的学校,曾经位列全美前十,也就是说,表妹家当年选择了一处非常棒的学区房,当然,这个社区的房价,较之周边就要贵出许多,州政府对这个社区房屋所征收的各种税额,也要比周边地区高出不少,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社区里的老人因家中不再有学龄孩童,选择搬离。
但,只要你是这个社区的居民,那所曾经排名全美前十现在也没有相当不错的学校,就没有权利拒绝你,这倒又让我疑惑了:学校是怎么保持自己品质的?
原来,走班制是学校的基本格局。学校将选修每一门学科的学生分成若干层次,以5个层次为例的话,中间层次的学生就是能跟上正常教学进度,往下是差一点和再差一点层次的学生,往上则是好一点和更好一点层次的学生。小外甥特别聪颖,所以,他有好几门功课位于最好层级的班级,为了保证自己在这个层级里待住,小外甥的作业量显然要比一般学生打了许多,又因为他学能很强,倒也不觉辛苦。可见,这样的分班不是一劳永逸的,任课老师一旦发现你跟不上班级的进度,会跟家长商议让这个孩子退后一个层级。当然,老师如果在下一个层级的班级里发现学有余力的学生,也会让该生递进。那么,那所学校的学生家长有没有我们熟悉的状态就是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最高层级的班级?当然有,不过必须与学校达成共识。不过,学校倒也从善如流,有时候明明觉得家长的要求超出了他们孩子的学能,也让孩子去尝试,然后用事实告诉家长,学校的分类是多么精准。久而久之,家长也就认同了学校对自己孩子的分层,孩子被学校拔高到提高班也兴奋,孩子被学校退回到后面层级的班级也悲苦,可一般都能平静接受,倒也对应了美国学校的竞争模式:藏在暗处。让我感慨的是,就算遇到那些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好学校也不会将其请出学校,哪怕是一对一,学校也会为该生聘请老师,目的唯一,让孩子能顺利地从学校毕业——这一德行,恐怕也是决定美国中小学排位的依据吧?
课余时间不见家长领着孩子到处去补习文化课,但孩子们在课余并非如我们所理解的那般“愉快”,就拿2个外甥为例,他们学过钢琴,现在在双簧管和小提琴,除此以外,他们还要学游泳、学网球……表妹家所在的地区,山好水好风景好,但是没有车就寸步难行了,于是,傍晚时分或者晚间,就看见表妹或者表妹夫开着车送孩子到处跑。表妹和表妹夫的工作特别繁忙,还要为孩子的业余生活东奔西忙,他们真的很辛苦。也曾问过他们,为什么要让孩子们学这么多东西?他们的回答是,将来大学是否录取孩子,这些东西起着很大的作用。我在的时候,正赶上学小提琴的小外甥他们的汇报演出。一位被当地人高度认可的犹太私教,以汇报演出的方式回馈家长他们孩子小提琴的学习进程,每一场演出15个左右孩子参加,表妹说根据水平这样的演出安排了4场,可见,音乐、体育方面的能力的确是大学选择学生的权重之一,要不,80美金45分钟一节课的课程,怎么会有这么多家长趋之若鹜?表妹说,能报上他的班,大不易。
至于说到网球和游泳,能力大小当然能帮助孩子被学校选择,可是,美国的孩子喜欢运动,也是真的。那个周末,社区举办游泳比赛,一个半池游泳池旁挤满了前来参赛的由小到大的孩子以及家长,孩子的喧哗和家长的吆喝此起彼伏——人们所说的美国教育很愉快,说的大概就是这个瞬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