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俄罗斯方舟》:霸气穿越,它是世界最后的拯救者?

(2016-05-16 11:54:44)

从头至尾一个长镜头、影片连续不断地在圣彼得堡一座著名宫殿里一次性拍摄90分钟、第一部直接拍摄在硬盘上的故事片、使用高清晰度数码摄影机、摄制场地包括35个宫殿房间、850多名演员参加演出……当我们的电影还在为院线不肯给一部老实、传统叙事的艺术片黄金时段而奔走呼吁的时候,早在2003年,俄罗斯电影就已经在运用如此先锋的表现手段了。一个当代的电影工作者,在300年间的俄罗斯历史中肆意地穿梭,忽而宫廷盛宴忽而艺术宫殿,这已经足够烧脑,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还要挑战观影者的智商,与此同时邀请了一位19世纪的法国外交官闯入影片,让他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自由穿越的同时,一边与我们只闻其声不见其面的当代电影工作者交流观感,一边还要与遇见的各个年代的艺术家、飘逸的舞者、优雅的女性、困窘的画家、傲慢的水兵、中规中矩的侍者等等争论、赞美、同情、折服甚至调情。几重穿越?再加上一个长镜头、一次性拍摄完成并使用的数码摄影机,《俄罗斯方舟》的前15分钟很容易让观影者坠入云里雾里,如此幽暗的场景到底是什么年代的故事背景,画面外时不时出来絮叨几句的到底是何方神仙,牵引着摄影机在时光隧道里来回穿梭的穿着掐腰大衣说实话动作有些扭捏的男人又是何方神仙?一会儿彼得大帝一会儿凯瑟琳皇后一会儿,一会儿作品层层叠叠的画廊一会儿歌舞升平的金碧辉煌的大厅里——我也懵了,感觉《俄罗斯方舟》给我的线索如半空中的飞絮,不知道抓住哪一片才是理解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通行证。

我只好将时间轴倒退回电影的开端,重新开始。这一回,画外音和时不时搔首弄姿的19世纪法国外交家还要“助纣为虐”试图帮助导演用所谓创新的表达手段扰乱观影者跟上影片节奏的步伐,只是,有了重看的前15分钟打底,这一次我排除一切杂念,庶几明白,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是拿着巨大的万花筒在我们眼前转呀转,但我们只要专注万花筒里的七色彩,就会看到,纵然表现手法千变万化,俄罗斯人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用了长长的96分钟告诉我们的,是俄罗斯的几度风雨几度辉煌。

俄罗斯绘画作品始终入不了欧洲画坛一流的名册,特列恰科耶夫这才有了创设只收藏俄罗斯画家作品画廊的念头。至今,俄罗斯油画的世界地位似乎不用赘言,可是,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似乎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于是,在《俄罗斯方舟》中,不出镜的当代电影人、19世纪的法国外交官以及随时遇见的观画者,花了大量的口舌在欣赏、争议俄罗斯画家作品的高下。如果说,俄罗斯画家的作品能不能跻身世界一流,是一个可以争辩的话题,那么,俄罗斯芭蕾的世界地位以不由分说,我以为电影会给芭蕾尽情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但是,相对于画廊,姑娘们的翩翩舞姿在电影里真是稍纵即逝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突然明白了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用意。你看他,让华服的凯瑟琳皇后在那么精彩的管弦乐乐团的表演面前毫不恋栈,拍一巴掌表示鼓励后说一声“我要小便”转身便走。这一个细节表明了导演的什么心态?是一种像这样的艺术在俄罗斯俯拾即是的豪迈心态!所以我说,《俄罗斯方舟》尽管手法花哨,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无非是想告诉我们,俄罗斯在文化艺术上的辉煌,还在熠熠发光。

既然如此,又何必用了近20分钟不动声色地展示一个盛大舞会结束后慢慢退场的锦衣男女?

那是一场皇家最后的盛大舞会,1913年,嗣后,沙皇俄国陷入慌乱中,4年以后的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俄罗斯改朝换代为苏联。最后一场皇家舞会也已结束,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用一个长镜头跟踪着这些慢慢离去的衣香鬓影,几近20分钟,你可以理解为导演对辉煌、宏大的皇家舞会的留恋。可是,我们看到,一推开宫殿的大门,就是海浪滔天的大海,却原来,所有的所有,都是一场梦。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真的在将一个梦境再现成一部电影吗?我不相信。我们且来回味刚刚度过的90多分钟,那一场场豪华至极的艺术盛宴,导演名之为俄罗斯方舟。用了俄罗斯这个修饰词,这不难理解,可是,用俄罗斯修饰的,为什么是方舟呢?典出《圣经》的这个词我们已然不陌生,我们来猜测一下,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意思是,世界一片混乱已近鸿蒙时期,而拯救全世界的,唯有俄罗斯方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