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垫底辣妹》:不可信的细节拧成了艺术真实那股绳
(2016-04-27 11:47:14)从片名到海报,日本电影《垫底辣妹》都不让我喜欢。可是,社交媒体给这部电影那么高的分数,让我没能按捺住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看完电影回家后浏览大家对这部电影的评论,遇到了某专家对《垫底辣妹》的一通批评。在他那篇长文里,主要排列了这样几点来数落这部电影:一是一心只顾儿子全然不顾两个女儿的沙耶加的父亲,影片在结尾处只用了其帮车陷积雪无法动弹的路人铲雪这一个细节,就扶正了一个不合格的父亲是“虚假的叙事”,是“影片不诚实”;二是沙耶加的母亲由着自己女儿的性子让她任性地玩随意地转学,是“只能保证(沙耶加们)十多年无压力”,事实上,由于母亲的放纵沙耶加不得不用一年超乎寻常的努力来偿还从前的人性,这样的结局决定了这样的母爱不值得电影那样去宣扬,而是“成本巨大的呵护成长,到头来又有什么意义?”三是沙耶加选择庆应大学,“既不是她对学习、学问的热爱,也不是她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所以,注定是让某专家悲凉的不是听从自己心声的选择。
某专家对《垫底辣妹》的质疑,远不止这三点,只是,对这三点我很有同感。
做汽车销售和修理的父亲,自小有成为职业棒球选手和考上庆应大学的两大愿望。大女儿玩成了个太妹,小女儿尚小,他只好将自己未竟的事业迁移到儿子身上。除了给妻子每月数万日元的家用外,他把辛苦挣来的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儿子晋阶职业棒球选手的路上,买高级球棒、手套、比赛服,甚至在家吃一顿刺身也只有儿子的份。这种因着要实现自己儿时的理想而如此偏废家庭的父亲,怎么能用一个细节就让其翻转?
沙耶加因为父亲的偏心,打小就孤僻,面对女儿显而易见的成长心理问题,作为母亲沙耶加的妈妈不应该一味地将板子打在学校教育上,而是应该偕同学校教育女儿。可是,这位妈妈,打着让女儿开心成长的旗子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女儿转学,其中的一次甚至以女校的校服漂亮为由,真正是匪夷所思。
至于沙耶加选择庆应大学为目标,哪怕是为了帅哥为了所见校内的男女生气质极佳,我觉得她只要考上就是好选择,倒也未必囿于某专家所谓的以热爱学问、关心职业规划为选择目的才是正确的选择。我对沙耶加选择庆应大学的质疑是,一个连小学课程都没有学完的高二女生,就算凭借一年“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就能考上庆应大学?可这部电影,偏偏是根据一本小说改编而成,而小说偏偏根据真实事件由沙耶加的补习班老师撰写。对,真实事件中,女孩也叫沙耶加,电影拿来真实事件时,只是改了姓。
莫不是在我们看来一个个站不住脚的细节,都是真实可靠的?只是对于日本我们终究是外国人,那些原本真实的细节在我们看来显得有些叫人啼笑皆非?问题是,那么多看过《垫底辣妹》的观众在社交媒体上交流观感是,都言及自己被电影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潸然泪下。我相信大家的表述,因为我自己也被这部电影感动得数度落泪,那么,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们?是日本电影工作者的诚恳。
没有特技没有飞檐走壁没有出人意料的大逆转,《垫底辣妹》用对电影的真诚和努力,将一个个看似不那么真实的细节拧成了艺术真实那股绳,让一衣带水的我们,信服。
相反,我们的电影,被网民简称为《睡兄弟》的那一部,在大学校园里打架、开小卖部、情侣分手、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桩桩件件都正发生在当下我们的大学校园里,可是,被《睡兄弟》搬上银幕后,显得那么可笑和恶心让人看后气不打一处来,什么原因?无他,《睡兄弟》的编导没有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