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wumei2215
wumei2215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674
  • 关注人气:3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年的创伤何时结痂?——读《诗人》

(2015-07-02 10:34:56)

《黑色回声》是我读的第一部美国最著名警探小说作家迈克尔·康奈利的作品,阅读过程始终不在状态,以致,这本《诗人》让我有些犹豫:要不要读?

没有想到,从创作《黑色回声》的1992年到创作《诗人》的1996年,4年光阴竟让迈克尔·康纳利有了这么长足的进步,《诗人》让我读得如痴如醉。

记者乔治的孪生哥哥警察肖恩死于自驾的警车里。种种物证都指向肖恩是因为一桩久久未能破解的残暴的少女凶杀案而深度抑郁导致自戕,只有乔治,觉得哥哥不至于自杀。

我被《诗人》吸引,始于肖恩或者枪杀肖恩的凶手留在被雾气迷蒙的车窗上留下的一行诗:摆脱空间,摆脱时间。

诗句来自埃德加·艾伦·坡:摆脱空间,摆脱时间,/穿过斑驳之门,/阴森的鬼魂出没搅扰着我。/我孤身一人,/独居在一个呜咽不已的世界,/我的灵魂是一片凝定的浪潮。诗无达诂,但,艾伦·坡着这几行诗,却是内涵凸显:一个孤独的灵魂在现世中找不到泊定的居所,只好摆脱空间摆脱时间在幽冥的彼岸喘息片刻。我以我对艾伦·坡诗句的理解去期待迈克尔·康奈利的《诗人》,《诗人》没有辜负我。

格拉登幼年时曾经遭受过一个警察的性侵,成年以后他以同样的方式报复社会,被捕后从狱友那里习得催眠术,再度回归社会以后,格拉登依然以不齿于人类的手法赚取养活自己的银两并报复社会。而枪杀受害者的理由,听来颇有艾伦·坡诗文的意味:生怕他们成年以后像他一样无法安生不得不用他一样的方式在社会的夹缝里勉强活着。

厚厚的一本《诗人》,涉及的杀人案总有十来件吧,且每一件都被康奈利再现得现场感极强,甚至,对尸体的描述,从视觉效果到嗅觉效果,康奈利样样在行,给出的阅读效果是,你又厌嫌又克制不住好奇心地要去追看。而每一桩杀人案的现场杀人者留下的一行必定来自艾伦·坡的诗句,则为这本书警探小说蒙上了隔世的鬼魅的忧郁气息,于是我想,《诗人》中的十来件杀人案,只是迈克尔·康奈利探讨一个问题的驱壳,而迈克尔·康奈利想要探讨的话题是:一个人少年时期或者更早一点,童年时期遭遇的心理创伤,到底会在他的一生中迁延至何时才能释怀。

我想起了早年我当老师时遇到过的一个女孩。她是我带的班级的班长,我虽年轻也能看出她的眉宇间有整个一个班级的学生所没有的沉郁,但彼时我也刚出校门不久不知道如何应对她的“出格”,就假装没有看见,直到某一天她的妈妈来告状说她已经几天没有回家了。这下,我没法假装什么都不知道了,只好找她来谈心,可她,只要我问她为什么不回家,就低下头来一声不吭,叫我无可奈何。后来,是她的一个好朋友告诉了我她不肯回家的原因:她爸爸性侵她。我一听,傻眼了,不能不管又不知道怎么管,考虑了几天不得法又请教了年长的同事后,我把她的妈妈请到学校来,那是一个被生活压榨得已经全然缩进壳里的女人,所以,那以后没多久,我的班长就转学了,从此没了音讯。我知道,在众多处理那件事的方案中,我采用了最愚蠢的一条,但,什么是最佳方案呢?成了我心中一个结,所以,一有机会我就去修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课程。当然,课程是课程,实际生活中案例的多样化永远在教材之上,这也是《诗人》让我着迷的原因之一吧:到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才能向那些童年或者少年遭遇过心理创伤者提供接受心理调适的机会,从而化解郁积在他们心头的创痛帮助他们尽量顺畅地生活。

迈克尔·康奈利写作《诗人》的初衷是什么,我不知道。但,他让我从中获取了我所需的阅读养料,《诗人》就是一本好书。可惜的是,小说进入到结尾部分意外迭出,当然,精彩是精彩了许多,可同时也削弱了对格拉登这个连环杀手形成原因剖析的力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