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海四重奏——贝多芬作品第131号
(2015-03-22 11:49:35)
标签:
娱乐 |
贝多芬对这部作品的演奏提示是中间不间断,柔板、快板、快板、行板、急板、行板、快板总共7个乐章,要求4位演奏家不停歇地一路到底。昨晚,上海四重奏比预计的40分钟提前了七八分钟完成了贝多芬的131号作品,其实,作品的第一乐章开始没多久,作曲家就为131号定下了基调:极优美极舒缓的旋律由第一小提琴缓缓奏响以后,第二小提琴跟进,同样的旋律,由于重奏的缘故,音色马上丰富起来;接着,相对小提琴而言音色浑厚的中提琴再次用同样的旋律加入进来,再,大提琴像是漫不经心地踱步至此,一听旋律,正合心性,顺便入境,于是,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在各自的轨道里但又能彼此呼应地重温贝多芬创作131号时的心境:站在折中的位置上打量诸事的得与失,不再纠结于世事的不公,只想在音乐中寻找心灵的寄托——这种品质的音乐,怎么可能会比预计的时间早那么多完成整部作品?我觉得,还是体力问题。
3月21日也是安排了三部贝多芬的四重奏作品,分别是早期的18之5、中期作品74和晚期的第131号。29分钟加30分钟以后,再来一部需耗时40分钟的131号,以上海四重奏目下的年龄,实在难以支撑,所以,下半场如疾步快跑一般。这多少折损了我们享受这部作品的愉悦度,可惜了。
不过,第一部曲子作品18之5,他们完成得真是出色。以他们看过千帆过境的心态去演奏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容易将作品处理得有些暮气,但他们没有,在他们的弓弦下,这部作品如早春的太阳,透亮而均匀,且不灼热,感觉是莫扎特音乐的回声。回家后查询资料,果然有评论说,贝多芬的18之5,经常被人们视作为莫扎特《A大调弦乐四重奏》的后继者。至于音乐会的第二部曲目,作品第74号,节目单上用括号标注了竖琴二字,大概是作曲家为与他同辈的竖琴演奏家特意写作的?上海四重奏用拨弦的方式替代竖琴的演奏效果,还是失去了竖琴那种行云流水的效果,我觉得。不知道别的四重奏乐队是怎么处理贝圣的作品第74号的。
尽管演出效果有些遗憾,但是,上海四重奏还是让我在贝多芬的第131号中感觉到了音乐的“心理疏导”作用。想起贝多芬,那句著名的人生警言就会浮现在眼前“扼住命运的咽喉”,怎么能想得到,如狮子一般狂放不羁的贝多芬,到了晚年竟会写出第131号这样的作品:是一颗遭受磨难后灵魂的内心独白,既然黑夜抵挡不住地慢慢降临,且让我们学着在黑暗中感觉、感受神启,照样能够将自己摆渡到崇高的彼岸。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那部就叫《晚期四重奏》的电影。再一次将电影情节梳理一遍,觉得当代艺术家们的艺术理想在备受当下的社会风气的摧残以后,想用贝多芬的作品第131号为自己疗伤:如果愿意,就是在最暗黑的时代,也能让灵魂找到归宿。那,真是一部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