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会韦力,却遇见了拓晓堂——读《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

(2015-03-25 09:58:46)
标签:

娱乐

第一次看到韦力这个名字,是在一本名叫《古书之美》小书的封面上。之所以会对一本超出了我的阅读边界的书产生兴趣,因为,那是一本以安妮宝贝名义出版的书。一本《古书之美》读过,安妮宝贝成为我的昨日之星,而韦力名下的文章,我则遇见必读。

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韦力的文章频频出现在《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上,且每篇都是长篇大论。可因为其讲述的发生在拍卖行里与古书相关的人和事有“金风玉露一相逢”的妙趣和雅趣,常常溢出一整版的篇幅从来没有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过疲劳感。

有一次,与上海博物馆的朋友相聚在“雕刻时光”咖啡馆里闲聊,突然就说到了韦力。他说韦力现在已经残疾,在一次寻访名家遗迹时,不幸为石碑所伤,倒下的石碑砸中他的左脚,造成左脚坏死,几次手术后,左脚没有保住,截肢了。听罢他的叙述,一股无名之痛涌上心头:韦力先生为了“古书之美”,真的是以身相许了。

这本《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是在老洋楼里的上海静安图书馆遇到的,封面上韦力的名字让我毫不犹豫地将这本书带回了家,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是否会对拍卖这件事感兴趣。

非但如此,对“拍卖”这一行我还有偏见,不就是见钱眼开的掮客吗?所以,我的一个小朋友从复旦大学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选择去了一家拍卖行,我久久不能理解:她怎么会舍弃上海博物馆而去拍卖行?其实,更早的时候通过陈平女士的中篇小说《七宝楼台》我对拍卖行有一些间接了解,可是,《七宝楼台》塑造的乔安,是一位负责古瓷拍卖的拍卖师,惟其如此,小说中有许多关于中国古瓷和中国古诗词的感悟,也是《七宝楼台》叫我着迷的主要原因,而这,与拍卖无关,倒像是作者为塑造乔安而附着给拍卖的“美丽装饰”。

我以对拍卖这样的心态开始捧读《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谈》,赫然发现,这是一本由韦力、拓晓堂联合完成的作品。至此,我还不以为意,《古书之美》不也是两个人的联合之作吗?只不过,这一回访问者由安妮宝贝变成了拓晓堂。

我错了。这一本书韦力访问拓晓堂的著作?!纳闷之下,打开书籍一页一页读下去,哎呀,想要去会韦力,却遇见了拓晓堂。

一个专治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生,从国家图书馆转行到嘉德拍卖行专事古书拍卖,如果脱离了《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来评价拓晓堂的人生选择,会觉得是知识分子弃文从商从而斯文扫地的经典案例。读过这本书以后,至少我关于拍卖的虚妄判断,赫然厘清了。原来,支撑起一家拍卖行门面的,绝不是拍卖现场举槌落槌的拍卖师,而是像拓晓堂这样有学问的生意人。通过在旧书店、拍卖行遍访古书数十年的韦力一个个直追真相的问题,我们知道,得有多么丰沛的知识储备拓晓堂才能让那些名门之后放心地将传家之宝递交给他;我们知道得有多大的体能付出和执著的精神投入才能让那些家有古书的人放心地将宝物教给拓晓堂;我们知道,拓晓堂的转行,本意也许在于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可是,他的转行成就了古书得以在拍卖市场上流转的事实,告诉我们斯文从没扫地而是登堂入室了,入的是经济大潮这一“室”。因为拓晓堂们的登堂入室,那些懂得的人得以在家中享受孤独把玩的人间至境。

如名画、古瓷以及古器具等等经常出没于拍卖行的文物一样,能够掷出巨资将宝物收归囊中的富人,有几人是真的爱物之人?他们多数在囤积居奇,因此,古书何以非得通过拍卖来流转?就是读完《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我也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当然,拍卖也在古书与爱书人之间搭建起了缘分之桥,韦力不就因着旧书店和拍卖行成为一代古书收藏家的吗?

何谓缘分,《古书之媒——感知拍卖二十年摭谈》一书众多故事中有一则,点化了我,在此复述一遍以求分享:上海博物馆准备收藏胡适先生所藏甲戌本《石头记》抄本《脂砚斋全评石头记》,请拓晓堂前去鉴定。办事之余,拓晓堂顺便赴了邵洵美女儿的宴席。后来,前去美国到胡适先生的儿媳妇那里试图收些东西的时候,因为胡太太的冷淡,拓晓堂就讲起了鉴定《石头记》的故事。听罢故事,胡太太大惊失色。怎么着?因为当年胡适买这部《石头记》的时候,不凑巧手边没有闲钱,是邵洵美借钱给了胡适才帮助胡适将心爱之物收回了家。

世事无常,但世事也时很有情。不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