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6·阿琴波尔迪:何以惊世?唯写真耳
(2015-02-21 20:20:51)
标签:
杂谈 |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跟着罗贝托·波拉尼奥打开这些问号呢?
如果《文学评论家》让4个从事文学评论的专业人士如痴如醉于一个作家,是波拉尼奥为“勾引”读者追随到《2666》末章的技巧,其实,到了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阿琴波尔迪已经出局,除了《文学评论家》中让·克劳德与曼努埃尔曾经嘀咕过阿琴波尔迪曾经到过圣特莱莎并因此来到圣特莱莎试图找寻到阿琴波尔迪留在圣特莱莎的痕迹让阿琴波尔迪与第二部分故事的发生地有了联系外,阿玛尔菲塔诺在圣特莱莎的活动轨迹中就没有阿琴波尔迪的蛛丝马迹。到了第三部分《法特》和第四部分《罪行》,前者预告圣特莱莎的罪行,后者记录圣特莱莎的罪行,统统与阿琴波尔迪无关,与第一部分隔了差不多500页后,波拉尼奥突然重提阿琴波尔迪,他哪里来的自信觉得读者在暌隔了500页以后还能念念不忘他的阿琴波尔迪?
奇妙的是,《2666》的中间三部分虽只字未提阿琴波尔迪,翻开写着“阿琴波尔迪”字样的辑封,我还是欢欣了一下:就要与阿琴波尔迪这位神秘的作家遇见了。
不再是《文学评论家》悬念迭出的写法。不再是《阿玛尔菲塔诺》阴郁悱恻的心灵史。不再是《法特》纷繁嘈杂的写法。不再是《罪行》刻意的凛然。《阿琴波尔迪》用平稳的语态向我们娓娓道来汉斯·赖特尔是怎么会变成作家本诺·冯·阿琴波尔迪的。
还是汉斯的时候,这个小有异秉的孩子只是瘸腿爸爸和独眼妈妈的儿子。如果不是二战,汉斯也许就在这个德国小乡村里度过平淡的一生,但,他遇见了世界大战并为祖国上了前线。目睹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和战争间隙战场外的风花雪月,默读一个名叫鲍里斯·阿布拉莫维奇·安斯基的苏联人关于革命后苏联人民的真实生活状况的笔记,亲眼看到战后废墟一般的祖国,那一点点异秉终于爆发帮助阿琴波尔迪成为作家。
我们才知道,4个文学评论家追随不到阿琴波尔迪,并不是作家故作神秘,而是他生性羞涩所致。一个细节很有意思:阿琴波尔迪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吗?第一本书才卖出去350册,第二本书销售也不理想25册,第三本书也不见起色,可是,签约阿琴波尔迪的布比斯出版社老板从布比斯先生到冯·聪佩女男爵,竟能不急不躁任由阿琴波尔迪写他想要写的——或许,这是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对出版社的期许?波拉尼奥的书,如今已以各种文字绽放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学园地里,可惜,波拉尼奥自己看不见了,他的理想成为现实的时候,他已经去了天国——波拉尼奥为什么要强调阿琴波尔迪的写作状态?波拉尼奥要拆掉自己为阿琴波尔迪编织起来的神秘面纱,告诉我们,他其实只是一个作家。阿琴波尔迪的读者觉得阿琴波尔迪是一个足以惊世的作家,那么,他所做的,也就是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用文学记录了下来。
何以惊世?唯写真耳。
现世中伟大的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用写传记的手法,让阿琴波尔迪的视角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当下,这样,他虚构出来的伟大作家阿琴波尔迪的作品,所写就横跨了整整一个世纪。在阿琴波尔迪记录的这个世纪里,世界每况愈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1960年代风起云涌的红色风暴、当下作为世界缩影的墨西哥圣特莱莎,到处风声鹤唳、鬼影幢幢——
这才是那么一厚本《2666》传达给我们的情绪:这个世界不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