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读不完——读《唐诗弥撒曲》
(2014-12-25 13:44:02)
标签:
育儿 |
第一次见到这本书,它躺在浅褐色的书桌上,玄色的封面格外打眼,恣肆的手写体书名更是在宣称,这是一本外表沉静、内心狂野的书。
书名《唐诗弥撒曲》,两个词“唐诗”和“弥撒曲”我都懂,可是组合在一起就让我有些纳闷了。解开疑惑的最好办法是精读,所以,拿到书后的第一个晚上,我只读掉两首诗。
书分卷上“吟咏”和卷下“镜铨”两部分。以我读完本书的经验,阅读程序应该是读一遍“吟咏”中的诗,读一遍与之对应的“镜铨”中的释文,再回头读两遍诗。可是,诗无达诂啊,《唐诗弥撒曲》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唐诗原本就无涯,向以鲜先生却还要用现代诗的方式向唐诗致敬!
这是一种多么奇特的致敬呵,源出唐诗意境的诗句,处处暗含着来自唐诗的千古绝唱,而今,由作者锦心绣口地铺排成一行行朗读之能听出环佩之声的现代诗,奇妙得叫不爱读诗的我在《那时月》、《铜太阳》、《云书》、《望长安》等等诗叶面前,怔忡得一腔心事滚滚涌进眼里,于是,潸然泪下。
比如《云书》。“六世纪的人不常写信/七世纪的信札突然多了起来”,诗人也许是如实道来,我读着感觉这两句诗在我心里挖出一个空洞。当然,“不常写信”与“信札突然多了起来”的对比,不足以让我心有戚戚,而是,它让我感慨:“1980年代信札很多/2010年代我们的交流都放到了云端”。那是我的胡诌,难道不是久疏却温婉的人际交往变成今天这样喧嚣但凉薄的真实写照?带着这样的沮丧再读《云书》,真是“一步一徘徊”,到了末句“就让涨满秋池的夜雨/也涨满千年的空白吧”,伤感尤在,已感安慰。为什么?我从这末行诗句里读到了诗人不放弃的温暖。
《云书》让我喜欢的另一个原因,17行诗唐诗的意境俯拾即是,桐叶、雁足、伊阙的波澜、敦煌的沙砾……这些被作者嵌宝一样巧安排进诗句里的文化瑰宝,亮得耀眼又神秘,解密的途径是更加仔细地阅读《镜铨》里对应的释文——关于唐诗,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有口无心地捧着一本图画本背诵,入学以后,直到高中的语文课本,都会有唐诗出没,渐渐地,我们以为唐诗已无新意,一本《唐诗鉴赏辞典》庶几穷尽了唐诗的意蕴,可是,《唐诗弥撒曲》以《吟咏》和《镜铨》互文式的结构,硬是将唐诗解读出了崭新的意味,那就是唐诗说也说不尽,因为它如宝藏,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在唐诗这座富矿里挖掘出最丰饶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本《唐诗弥撒曲》,“唐诗弥撒曲”加“感遇·陈子昂”总共三十二首诗,占用了全书152页中27页,其余部分,均是用来释义诗歌里镶嵌的源出唐诗的典故。《唐诗弥撒曲》用这种数量的对比,给读者一种直观的印象:唐诗读不完。
唐诗,读不完。可是,喧嚣的当下已经给人一种错觉:我们已经不需要唐诗。面对这样的数典忘祖,向以鲜先生以西人吟唱弥撒时的虔诚、用华丽的诗句,希冀引领我们一读再读唐诗,所以,他会在用自己的木刻作品设计成的封面上,印上这样两句诗“我们的灵魂无处安放/就让它安放于唐诗吧”。
这两句诗很神奇。每天回家的地铁里,周边总是那么嘈杂,我从包里摸出《唐诗弥撒曲》一看见“我们的灵魂无处安放/就让它安放于唐诗吧”,总是能很快进入到《唐诗弥撒曲》的境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