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些混蛋的奈保尔——《半生》

(2014-12-17 11:21:10)
标签:

杂谈

写于2001年的《半生》,被公认为奈保尔的自传体小说。

V.S.奈保尔的作品,我从《米格尔街》开始一路读下来,《非洲假面具》、《大河湾》、《通灵的按摩师》、《自由国度》,到《半生》已是第六部。

第六部未及打开,不禁气馁:环衬上罗列的奈保尔作品目录,6部只占了三分之一都不到。《米格尔街》透露出来的乐观的愁苦给了我多么大的阅读愉快呀,当时就发誓要读完奈保尔所有的作品,看来,我是托大了。

就让《半生》成为我奈保尔阅读中的最后一部吧!怀着这样的心境打开《半生》,读起来格外仔细。正因为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去,奈保尔把我给激怒了。

薄薄一本《半生》,除了引子“萨默塞特·毛姆来访”以外,就分成“第一章”和“第二次转变”两个部分。对,是第二次转变,而不是第二章  转变。到2001年,荣获过诺贝尔文学奖,已然是世界级作家,小说样式的约定俗成已构不成对奈保尔的约束,他开始在文学王国里自由翱翔,所以,引子以后是第一章,第一章后面不是第二章而是第二次转变。每一次阅读,目录都是我回头看得最多的那一页,一次次地不明白奈保尔何以这么安排《半生》,直到几乎将“第二次转变”读完,当然,这时《半生》我差不多就读完了。

引子部分,顾名思义,与英国伟大的作家毛姆有关,说的是“我”的父亲与毛姆有过一面之缘。如此,“我”才有可能想到去英国留学,这一部分,成了《半生》的第一章,虽说到了印度裔眼中的世界中心英国伦敦,但,“我”融入不了英国,传说中与父亲关系良好的毛姆,除了两封数行冷冰冰地回信以后,并没有给“我”什么帮助。眼看就要从伦敦落荒而逃了,遇到了葡萄牙非洲混血儿女孩安娜。

既然是自传,第二章应该是“我”与安娜之间的故事。如果“墨守成规”地将“我”与安娜之间的故事作为小说的第二章,读者会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故事上?那是奈保尔所不愿意的。又想诚实地呈现“我”在伦敦走投无路下投奔非洲后10余年间所经历的人和事,又怕读者阅读完毕后鄙夷“我”,狡猾的奈保尔在标题上耍了花招,“第二次转变”,他是要让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到“转变”一词上呀,事实上,他几乎得逞了,一路关心着“我”是怎么从一个落魄的文学青年转变成一个伟大的作家的,我无视“我”是怎么在享用安娜祖上的余荫的同时,又到处寻花问柳的恶劣行为,直到《半生》的最后一页,“我”眼看着安娜已经家道中落后、眼看着又一轮战火将在非洲蔓延,竟然对安娜说:“我四十一岁了,我已经厌倦了过你的生活”——这是要在实事求是的底本上洗白自己无能时委曲求全、“转变”来临时如脱兔般撒腿而去的不堪往事啊。

2001年,写作《半生》的时候,奈保尔作为世界级作家的地位已经不可能被撼动,所以,就算写一段自己心里明白有点儿无耻的往事,奈保尔还能理直气壮,这是什么心态?这是这样的心态:“我”是天才,安娜们是让天才茁壮成长的泥土,“我”成参天大树以后能够垂下眼帘瞄一眼安娜们这样的泥土,已是安娜们的福祉,所以,奈保尔在“第二次转变”中将我们的阅读制高点吸引到“转变”上后,能够得意洋洋地历数自己是如何将一个个女人收服于自己的胯下的。

就算《半生》中的奈保尔有些混蛋,我们又无法否认他是伟大的作家!我们只能说,作家的才华和人品未必呈正相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