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多舌下的暗功夫——《无知的游历》
(2014-12-19 10:15:07)多嘴多舌的陈丹青,把自己说成了众矢之的。我是挺他派还是倒他派?时段不同态度不同。因为他的推荐,木心先生的作品甫进大陆我就开始阅读,发现木心先生的作品与陈丹青的夸赞有距离,又怕是因为自己见识不够没有读到木心先生作品的内涵,就隐忍着,直到某一天与朋友们寒暄,突然就说到了木心先生的作品,这才知道,我并不孤立。这个时候,我就有点烦陈丹青:尊敬师长没错,非得要用误导读者的方式吗?
胆敢说在木心著作的推荐上陈丹青有误导读者嫌疑,是因为他的《陈丹青音乐笔记》以及《笑谈大先生》等著作让我见识了他除绘画以外的艺术修养,觉得他有足够的能力甄别文学作品的高下。当他面对师尊的作品时,没有显示出应有的鉴赏能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近乡情怯”?
所以,没有想过要去阅读他整理出版的《文学回忆录》。
但是,这本封面设计得有些特别的《无知的游历》让我不忍释手。后来知道,印在象牙白底色上的三个外国人来自十八世纪不那么出名的意大利画家的一幅画,三个人分别是当年驻威尼斯的土耳其大使、俄罗斯大使和波西米亚大使。也就是说在这本冠名《无知的游历》中,陈丹青将带领我们在纸上游历土耳其、俄罗斯和波西米亚?
是的。
《航向拜占庭》的上和下,两篇游记将伊斯坦布尔以及周边三两个小镇的风景和风情写得很有色彩;《从布达佩斯到拜罗伊特》,一篇游记将位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一栋大楼里地下室的监狱和绞刑架写得阴森可怖,与拜罗伊特相关的两位大音乐家李斯特和瓦格纳,陈丹青写来见解不见得比《陈丹青音乐笔记》时更高级,但写得有趣。但是,土耳其和波西米亚,在陈丹青的笔下,都不及《雅斯纳亚·波里亚纳》让我读来有一种切肤之感。
不像拜占庭、布达佩斯、拜罗伊特一看就是一个地名,其实,雅斯纳亚·波里亚纳也是地名,只是,喧嚣的当下,文学越来越被实用阅读挤得几无立身之地,还有谁会捧读列夫·托尔斯泰动辄数百页的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也就情有可原,老托尔斯泰的庄园叫雅斯纳亚·波里亚纳,知道的人越来越少。陈丹青通过自己的影响力用游记这种正被雅痞们吹捧的文体将托尔斯泰通过雅斯纳亚·波里亚纳强行推荐给大家,已经是做了一件大好事!读毕上中下三篇《雅斯纳亚·波里亚纳》后,很惊喜地发现,我获得的要比我的期待大得多!在路上,或许我们会携上一本书,又有谁会将四卷本的《战争与和平》放进行匣?但,陈丹青就是这么做的,且不是附庸风雅,在《雅斯纳亚·波里亚纳》三篇长文里,他插入的《战争与和平》的片段,总是那么妥帖,翻书党们是做不到的,只有长久地涵泳于托尔斯泰的文学世界,才会有这么精准的“文摘”才会这么精准地将“文摘”“镶嵌”进自己的文章!
于是,我明白他的《退步集》为什么那么好读。网络时代迎来了话语满天飞的言论狂欢期,每天,有多少自认很有才华的写字人到网络上张贴自己的文章,其中,有人成了文坛大腕,陈丹青就是其中的一个,不然,一个画家怎么会多出一个作家的头衔?那些针砭时弊的锐利檄文,有多少已成明日黄花?连累了它们的作者也已经渐渐淹没在网络海洋里,陈丹青是为数不多的在《退步集》之后还能推出《退步集续集》的。现在想来,多嘴多舌是一种与身俱来的能力,但又不是一种与身俱来的能力。如若没有《战争与和平》们打底,陈丹青恐怕早就被网络海洋埋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