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要倾诉就能得救?——电影《催眠大师》

(2014-04-30 10:21:29)

《催眠大师》的确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国产片,首先归功于编剧逻辑的严密,因为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故事,表述的过程中如果哪一个环节脱了节,整个故事就会坍塌。

一个开车撞死自己女儿的母亲,20年里始终不能释怀,放不下的结果每天生活在噩梦里。梦中,20年前的她想尽办法要夺走今天的她身边总也长不大的女儿。直到徐瑞宁用催眠疗法让母亲吐露出隐藏在心底里的忏悔,因为倾诉这位母亲得救了。

作为引子的母亲撞死女儿的案例,等于给没有心理学知识的观众做了一个“考前辅导”,目的是邀请观众参与到接下来的情节中去,而不是被动地旁观这部电影。

任小妍是一个令心理医生感到棘手的病患。一个个心理医生败在病人任小妍条理从不紊乱的倾诉中后,徐瑞宁们的老师方教授按捺不住了,她替她最优秀的学生徐瑞宁接下了这个病人。

被父母抛弃的阴影,满城飞絮遍地红花的场景以及对于自己能看见鬼的振振有词……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放映间就我一个人。引子部分拍摄得如同恐怖片,我已被吓得不轻。当任小妍在徐瑞宁的催眠下开始从浅表讲述进入到深度倾诉的时候,我有些失望:就这样水落石出了?与引子部分的营造出来的气氛不对称嘛。就在我开始松懈的时候,电影情节突然倒转,骄傲的徐瑞宁居然反被任小妍催眠,进入倒他最害怕的“水世界”里并开始不能自已地向任小妍吐露隐藏在心底的忏悔——原来,《催眠大师》意不在解开捆绑住任小妍的心里魔怔,方教授带领顾洁他们步步为营地所做的一切,目的只有一个,帮助催眠大师徐瑞宁摆脱梦魇,回到健康的生活中来。

心理学家也会罹患心理疾病,在我们国内不多的指涉心理学领域的电影中,从来没有呈现过。《催眠大师》至少在这一点上为大众解了一个扣。不过,《催眠大师》“野心”不小,它还想让电影观众通过心理防御机制强悍的心理学家最终臣服于催眠术的故事,告诉大家心理咨询将会在今后的社会里拥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不是吗?8年前,酒后醉驾的徐瑞宁没能侥幸地将车子开回家,而是在路上出了车祸,除了他,他的女友和朋友骆雨凇双双殒命。8年中,徐瑞宁的人格严重分裂,一方面作为催眠大师在业界春风得意,一方面作为两条生命的间接加害者被后悔紧紧缠绕着,乃至在不能自拔的时候多次尝试自杀。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只是作为资深心理咨询师,徐瑞宁比常人更难以得到修复,按照《催眠大师》编剧的理解,必须下猛药,于是,电影借方教授的手导演了让徐瑞宁的同学、死于车祸的骆雨凇的未婚妻顾洁以病人任小妍的面目出现在徐瑞宁的心理咨询室,并在情节层层递进得恰到好处时,成功回到心理咨询师顾洁的身份中,并成功开启了徐瑞宁讳莫如深的心门,开始倾诉,从而得救。

引子中,我们被告知处于催眠状态的病人是认不出她业已熟悉的医生的。虽然,徐瑞宁的助手Amy在递给徐瑞宁的咖啡里放了药粉,喝了咖啡又极度疲劳的徐瑞宁,就会因此认不出自己的同学顾洁了吗?如果这一点不成立,整部电影就崩塌了。

第二个疑问,只要倾诉,所有的心理疾患就能痊愈吗?撞死女儿的母亲在以后的情节中没有再出现,我的理解就是她经过徐医生的催眠治疗,康复了。加上徐瑞宁的康复,观众会不会误会催眠治疗让病人不设防地倾诉,就是治疗心理疾患的万用良方。事实并非如此。

好在,徐瑞宁清醒以后走到伏在栏杆上的顾洁身边说了这样一句话:还是需要自己原谅自己——这倒是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