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算什么格局?——我是妈妈
(2014-03-08 21:35:50)我妈住在401室,陈兰阿姨住在我妈家的楼下,301。我妈他们住的这幢居民楼,每层楼有六户人家,楼梯就横在每户人家的门前回旋着上升,所以,我要到我妈家,必须从301门前路过。
“楼下的阿姨怎么天天坐在家门口?”那是我老公的疑问,因为他认识我的时候我家已经搬进这幢楼了。可我家跟陈兰阿姨家做邻居,我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候,她家的院子跟我家的隔着一条小巷,按理,我们两家小孩窜门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不像现在。诡异的是,那时我们倒是朝夕相处,现在,隔着一层楼板我们两家倒是只剩下点头之交了。
每次从陈兰阿姨家门前经过,我们都要互相问候一下:“吃饭了嘛。”哪怕我明明踩着下班的节奏赶回家吃晚饭。不过,我的问候倒是有实质内容,因为这个时候陈兰阿姨家的餐桌上虽然摆满了荤素饭菜,我却真的不清楚陈兰阿姨吃过饭没有。
我妈住的401室,虽然有三间房间,每一间都非常小。我结婚后在那里住了半年,老公学校给了一间学生宿舍我们就搬了出去,实在是觉得我父母、弟弟和我们两个住在401这个空间里,拥挤得让人失去了享受孤独的权利。陈兰阿姨家的301,面积及格局跟401一模一样,他们家却住了三对夫妻和陈兰阿姨的小女儿。
陈兰阿姨和她丈夫膝下有4个女儿,大女儿文革期间被学校分配去东北插队。大女儿在东北呆了3年,是陈兰阿姨最心碎的日子。她无法忍受将大女儿一个人扔在冰天雪地里忍饥挨饿,就苦寻门路终于将大女儿弄到苏北老家投亲。正因为嫁给了老家的农户,大女儿就失去了知识青年大返城的机会。除了大女儿一家,陈兰阿姨二女儿一家三口、三女儿一家三口以及未及婚嫁的小女儿和他们老两口,都挤在301里。遇到暑假,大女儿还会带着她的女儿、陈兰阿姨的大外孙女回来住进301,这个时候,301的总人数是11口,晚间洗澡用时2个小时还是大家动作迅速结果。
11个人,就算不是暑期,也有9个人,一日三餐真是一件麻烦事。陈兰阿姨的腿自打从服装厂退休的那天起就不怎么灵便了,非得拄一根拐杖才能外出。每天早晨6点多一点,走过301门前的我们就会看见陈兰阿姨拄着拐杖拎一只硕大的菜篮子出门了。大概在一个小时以后,我们耳朵尖一点就会听见陈兰阿姨在楼下冲着她家西面的窗口大喊:“二鬼啊,下来!”她喊的是二女儿。当然,在纺织厂倒三班的二女儿这时候有可能不在家,那么,二女婿就会下楼,大家都知道,二鬼是二女儿一家的代称,三女儿一家就是三鬼了。三鬼夫妇两个都在宝钢上班,路远,走得早。二鬼拎着沉重的菜篮子三步并作两步地上了楼,陈兰阿姨轻松地拄着拐杖一步一叹息地慢慢回到家里。休息片刻,开始准备午饭。这个家庭实在人口众多,旁人家或许有中午无人吃饭的空闲时光,可是陈兰阿姨家,中午总有人等饭吃,所以,陈兰阿姨在世的时候几乎每天要烧两顿饭,逢到双休日,中午晚上都是大体量的饭和菜。饭菜熟了就搁在过道厅的餐桌上,家里成员谁饿了可以随时吃饭,陈兰阿姨家,从来就是流水席。
后来,小女儿要结婚了,二女儿一家只好搬了出去,我们这才知道二女婿的父母给过二女儿一家一间婚房,且离这里不远。我们不解地问陈兰阿姨:“他们有房子您不让他们回家?”陈兰阿姨嘿嘿一笑:“赶不走嘛。”打那以后,买菜回来站在西面窗下大喊的内容变成了小鬼。
其实,三女儿夫妇在宝钢也有房子,是单位分的,那是因为四女婿比较强势住进来以后处处跟三女儿一家过不去后三女婿告诉我们的。我们就纳闷了:“你还住在丈母娘家受气?”三女婿张了张嘴,“唉。”千言万语似的,就缩短成了这一个字。
我从我妈家搬出去以后就不怎么关注陈兰阿姨家的状况了,偶尔回去,发现他们家的餐桌上还是一如既往地摆满了荤素菜肴,陈兰阿姨也是一如既往地坐在大门口问候来来往往的邻居或她认识的客人,比如我。听我弟弟说,某天早上六点,三鬼发现妈妈没有起床买菜,这才发现陈兰阿姨已经在睡梦中死去,而她们的爸爸,也在陈兰阿姨过世半年后追随而去。乍一听说,我还有些缓不过劲来,觉得什么东西一去不复返了。什么东西呢?又一时说不上来。
几年以后,我回娘家,经过301,发现他家的餐桌上又回到了陈兰阿姨在世时的情景:摆满了饭菜。我吓了一跳,当然不会相信陈兰阿姨回来了,就问我妈。我妈说是大女儿退休回来了,带着按政策可以回沪读书的陈兰阿姨的大外孙女。发了财的小女儿一家买了大房子搬出去了,301住的是大女儿和她的女儿,三女儿一家和房子被拆迁了的二女儿一家,天天早上出门买菜的由陈兰阿姨变成了大女儿。
又若干年过去了,就是现在,我妈随我爸搬到郊区了,401只住着我弟弟一家三口,我去得就更少了。最近一次过去,见301门户紧闭,就问我弟媳:“陈兰阿姨的大女儿呢?”弟媳说,陈兰阿姨的大外孙女生小孩,陈兰阿姨家的大女儿搬去她家帮忙了。“301现在没人住了?”“哪里,二女儿一家和三女儿一家。不过,好像分灶吃饭了。”
这算什么格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