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认识麦斯基
(2013-05-26 21:08:25)为一种乐器大提琴,来到上海音乐厅。演奏者,米沙·麦斯基。如果是王健,就要先为人后为琴了。对,喜欢王健已近花痴。19日晚,上海音乐厅是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专场,上半场,第一大提琴协奏曲,下半场,第五交响曲。两部作品,都是再度在现场聆听了。大协,就是听的王健携一个国际著名乐团(现在的记忆力,一点也指望不上了)的现场,一上来就把我们拉进逼仄的氛围里,随后,一直跟肖斯塔科维奇感同身受着斯大林时期政治高压下心灵的微火。指挥,西特林维茨基。
像肖斯塔科维奇这样的作曲家,曾经辉煌到光芒四射,却因为“领袖”的一言九鼎而虎落平阳。他在第一大协的第一乐章里将战战兢兢表达得足够充分,所以后面三个乐章里,虽有阳光明媚的瞬间,真的只是瞬间,很快又被一种压抑的情绪主导了,直到最后一个音符。麦斯基用不同于王健的演绎解读肖斯塔科维奇的这部作品,是另一种典范。在我们人来疯一样的热烈掌声中,麦斯基加演了柴可夫斯基的一个小品和巴赫的大无两个片段。他把巴赫的大无第一处理得飞快,尽在咫尺的上交的大提琴首席黄北星先生,看呆了。
那晚的麦斯基,穿宝蓝色的上衣,一头如狮子一样的卷曲长发银白银白的。我想,我今天看到和听到的麦斯基才是真正的麦斯基,比上一次听他与女儿合作的独奏音乐会,好了许多。
同样一部作品,王健和麦斯基呈现给我的,有着不一样的特质,王健内敛,狂风暴雨都在心里翻江倒海;麦斯基呢,乐队演奏的时候就用身体配合,他自己演奏起来,长发是他的大提琴的延伸。他们,一个抒情一个浪漫,如若他们俩双雄会,是怎样的风情?
当晚的指挥西特林维茨基。虽名气不响亮,却是很棒的指挥,至少跟上海交响乐团的默契,我们通过他们合作的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都听到了。至于说从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中能听到什么?坊间解说者不少。其实,弥散在四个乐章当中的局促、紧张、不安和苟活着的心态,不用解说都在那里。我想说的,是上交当晚的表现,管乐好过以往,仔细端详,好像换成一拨年轻人了,特别是打击乐手。所以,觉得当晚的管乐难得地与弦乐旗鼓相当的,那个女长笛手,很好;那个鼓手,好到HIGH了起来——好指挥调动出乐团的最佳状态,最佳状态的乐团调动起座中听众的热情,台上台下互动起来——19日的音乐会,听得我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