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到忘乎所以——小说《双重赔偿》
(2013-03-17 19:34:45)
标签:
杂谈 |
我果然像小白所引导的那样没有先读小白的导读。等到读完了詹姆斯·M·凯恩的小说再回头来拜读小白的题为《小说是对故事的双重赔偿》的导读,发现精英的高端术语很快就让我迷茫了,全没了读小说时一气呵成的酣畅淋漓。
一气呵成,一点都没有夸张,这得益于小说本身篇幅不大。而一上手就手不释卷地读到了小说的最后一个字,更得益于凯恩将情节设计得丝丝入扣。《双重赔偿》已然是一个精赤条条的汉子,就是将镜头推到近处仔细寻找,都找不到一块赘肉。
这样的犯罪小说,难的是作家杜撰出来的情节难以说服读者。《双重赔偿》不是空穴来风,是上世纪初发生在纽约的真实案件启发了凯恩。可是,要说凯恩如实地记录了那桩案子,《案件聚焦》式的所谓创作又怎能将《双重赔偿》推到“美国式杰作”的高位?所以,凯恩只是借了黑色小说的壳,他真正关心的还是人心,人心的纹理在凶杀这样暗黑的背景下能纤毫毕现,凯恩就是将这种纤毫毕现做到极致,当然,我指的是对男主角沃特·赫夫的塑造。
沃特·赫夫的堕落,是因为跌入了菲丽丝精心策划的计谋里,这是《双重赔偿》显性的抓手。当被菲丽丝枪伤后由同事凯斯安排出逃的赫夫在亡命路上不得不与菲丽丝携手的时候,我们回头想想他们两个初次见面的场景,一个谋杀纳德林尔先生的计划初露端倪的时候,看似是菲丽丝用言语、动作暗示了她有一个阴谋在心头乱撞,如果赫夫是个正人君子,菲丽丝再暗示与他都是火星语呵。两个人一拍即合,寥寥数语以后就成了一桩谋杀案的合伙人,只能说明保险推销人赫夫久久游走在有钱人之间心理早就失衡,菲丽丝的贪婪只是将赫夫的失衡变成了欲望。
贪婪加上欲望,在凯恩的笔下,置纳德林尔先生于死地的谋杀计划是环环相扣,胜负手、后手一样不落地出现白纸黑字里,读来白纸还是白纸,只是因为凯恩先生添加在上面的黑字是聪明得过于单刀直入,引得我这样不够聪明的读者一路紧追慢赶,好歹跟着作者的速度看到一对落败男女在逃亡的船上还勾心斗角着,真恨凯恩就此画上句号。后来呢?“我(赫夫)没有听到客舱的开门声,但现在我在写字的时候,她(菲丽丝)就在我身边。我可以感觉到她。”两行留白以后,是全书的最后两个字:“月亮”。月亮看见什么了?就是这对男女被仅剩的一点良知啃噬得食不甘味寝难安——这还用说吗?据说凯恩的成名作《邮差总按两遍铃》就写到了成功作案的男女是如何在互相折磨中了却残生的——这才是詹姆斯·M·凯恩的黑色小说能够成为“美国式杰作”的关键,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