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寂寞钢琴师》
(2013-03-15 12:31:00)其实,卢卡的内心非常纤弱,不知道大家在看意大利电影《寂寞钢琴师》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这样一个细节。当爸爸就要外出出差的时候,兄弟姐妹们都簇拥在妈妈身边送别爸爸,只有卢卡躲在犄角旮旯里任凭妈妈怎么叫他就是不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可是,爸爸真的走了,卢卡又会追着爸爸扬尘的汽车后边大喊爸爸爸爸。
没错,妈妈是开车载着卢卡和妹妹芭芭外出时出车祸遇难的;没错,卢卡眼睁睁地看着爱他他也爱的妈妈魂归西天的,可是,这一切只有跟卢卡与生俱来纤弱的内心起了化学反应,才会有我们看到的故事:长大以后的卢卡成了钢琴师,机缘巧合与两个伙伴组成了爵士小乐队,并很快在欧洲风靡一时,出唱片还被乐坛霸主选做合作对象。可是,浮名无法阻止卢卡对妈妈之死的抱愧之情与纤弱心性的发酵,为家人录好最后三支乐曲后,卢卡自缢而死。
根据真实故事拍摄的这部电影,不会像好莱坞大片那样在大范围里引起瞩目,但它就像一朵幽兰,在一个优雅的角落里静静地绽放。这种绽放,不大声喧哗,却引得有心人驻足关照:这个已经在意大利乐坛赢得盛名的爵士钢琴手为什么会选择放弃生命?虽然我坚定地相信,妈妈遭遇车祸而死只是诱发卢卡心理崩塌的一个次要原因,与生俱来的敏感、纤弱的个性才是卢卡匆匆离世的主因,但是,我愿意跟大家讨论一下,妈妈在一个孩子成长旅程中的重要作用。
这个话题与《寂寞钢琴师》之间画上了等号,是因为看完《寂寞钢琴师》的那个傍晚,一个朋友到家里来跟我商量,要不要送孩子去寄宿制学校。我不容置疑地反对她把就要上初中的孩子送进寄宿制学校。除了因为刚刚看过《寂寞钢琴师》外,我孩子两次去寄宿制学校的经历,更是我反对的理由。
我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还年轻,玩心很大,所以那时我们赚得不多还是拿出相当部分的工资送孩子进了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的孩子他不喜欢离开我们,每个星期一早上离家去幼儿园他就哼哭,哼哭一路,哼哭到进幼儿园大门变成撕心裂肺的大哭。我却好像没听见还是要把他送进寄宿制幼儿园。我家的孩子,是个饶舌的孩子,喜欢缠着我们说话,可是去寄宿制幼儿园一个月后,他变成了沉默寡言的孩子,我们着慌了,赶紧收起我们的玩心,把孩子转回到他爸爸单位附近的幼儿园,从那以后,刮风下雨、寒来暑往,他总是坐在爸爸或妈妈的自行车上来回幼儿园。很辛苦,遇到恶劣天气还会出些小意外,比如,下雪的时候因为路滑摔过跤,可是,我孩子在离开爸爸妈妈与风雨兼程之间选择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年轻的爸爸妈妈总是要假装听不见孩子的心声。他上小学了,我们觉得他又大了一点能接受一个星期跟我们在一起呆两天的方式了,就故态复萌送他去寄宿制小学,他虽不似幼儿园时期反应那么强烈,可他不愿意的态度还是显而易见的,可我们假装看不见。一年多以后我们搬家,发现小区大门外是一所不错的学校校车的停靠点,我们再也做不到听任他的不快活发作在去学校的路上。马上将他接回了家。现在,他已经22岁了,虽不特别出众,但健康、快乐、谦恭,有一技之长。我们满意他现状的同时,常常会假设:假如当年不理会要在爸爸妈妈身边长大的心声呢?有些后怕。
或曰,大提琴演奏家王健的成功,还得益于成长岁月里妈妈缺位呢。的确,因为年幼的时候母亲不在身边养成了王健敏感、孤独的个性,这些个性对成就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优质素养。可王健在央视的《音乐人生》中怎么剖析这一段缺失的?他说在他心里留下了一个永远的空洞。
冒昧地拿王健跟卢卡做一个类比。王健生来健康,空洞造成了他生活中的诸多缺憾,却还无法危及他的生命。卢卡天生纤弱,这个空洞就让他选择决绝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没有人能准确地判断自己的孩子是王健还是卢卡,所以,妈妈们不要冒险地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抽离出去,哪怕一小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