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勾出一段往事——读《三联生活周刊·最想念的年货》

(2013-02-10 14:03:24)

慢慢落于尘埃的《三联生活周刊》终于在春节前惊艳地亮了一相,用两期合刊的方式推出了一本厚达336页的《寻寻觅觅家宴味道·最想念的年货》。没有像阅读往期杂志一样由最后一页往前翻,而是认认真真地从第1页开始。这样厚度的合刊,就是一本书了。这样主题这样体量的一本书,需要操作多少时间?而这本杂志殳俏的卷首语《寻年货启事》透漏,才用了短短三个月就完成了从策划到成书的过程。粗糙就在边边角角里了。

最大的遗憾,是短时间里要完成这样一本东西,只能采用多人合作的方式。由于撰稿人水平参差太大,成稿的水准就落差得有些过分。迟子建的《白肉血肠》、殳俏的《汕尾蚝》、朱伟的《逝去如烟如风》另立出来都是充满了一方水土气息的好文章,可是,混杂在整本杂志中,就有了被拖入泛泛而谈的平庸之中的嫌疑。是的,这一本搜罗了全国各地美食的杂志,几乎是《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字版。《舌尖上的中国》所以大火,与其精致的电视语言有关。以此类推,《最想念的年货》要比肩《舌尖上的中国》,每一篇文章的水准就变得很重要了。偏偏是最重要的环节,这本杂志做得不够好,比如《盐水鸭》一文,居然将码放在碟子里的盐水鸭形容成小肉丘,各位方家,我怎么就无法在“小肉丘”与精致的美食之间划等号呢?用词随便,最叫人难以忍受的,是我们惯用的姜末、葱花、蒜茸等等叫法,到了《三联生活周刊》年轻的记者们的笔下全都成了xx碎,什么生姜碎、葱碎、大蒜碎、香菜碎……细究一下,孩子们说得都没有错,不就是将这些原料弄得碎碎的吗?可是老脑筋如我,只能接受核桃碎、花生碎,读到生姜碎、葱碎、大蒜碎什么的,就像行走在平地里突然遇到了小土丘。阅读中的趔趄还因为审校的粗糙,去一家饭店晚了成了“到完了”,诸如此类的笔误是我这样《三联生活周刊你》的忠实读者,不肯原谅的。

还是非常喜欢这本合刊的,一句写在封面上的“最想念的年货”,勾出了我的一段往事。

那时,我家是本地那种有小院落的房子。后院不讨我喜,因为雨天总是有鼻涕虫爬到我的鞋子上留下亮闪闪的一道印记。我喜欢前院,前院里的那一棵无花果树,更是我最最喜欢的。夏天,累累果实是难得吃到水果的我们的解馋之物,我还喜欢坐在浓密的树荫下读书、打毛衣,也看住了无花果的果实,因为我在,嘴馋的小朋友终究不敢轻易举起竹竿捅向无花果树。

在我的记忆里,无花果的精彩在冬天。冬天里,无花果树叶落尽,只剩下枝丫歪歪斜斜地升向天空。腊月里,我奶奶开始腌制好不容于积攒起来的一点肉食,咸肉、酱油肉、咸牛肉、酱猪肚、咸猪心……它们在需要阳光曝晒的时候,被我奶奶悉数挂上无花果树的枝丫上,于是,这棵冬天里的树,变得摄人魂魄起来,凡是路过树下的行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仰起头来看看我家都为春节准备了什么。

奶奶故去已经多年,我爸爸也已到了我记忆中奶奶准备年货的年纪,为照顾我生病的妈妈,他们二老在乡下觅到一个住处一日三餐外种菜、酿葡萄酒。春节前,爸爸吩咐我们去拿酱油肉,奶奶的春节扑面而来。当然,爸爸的手艺及不上奶奶,可那是我想念的年货。

“当然,其实,父母亲那扇房门,本是早就向我们关上的,里面不再有灯光,不再有声息。其实他们已经不再惦记、顾及我们了,他们越走越远,越走越远,连背影都模糊不清了。”来自朱伟《逝去如烟如风》的文末,也几乎是《三联生活周刊·最想念的年货》的结语。读到这里,我的眼睛热了热紧了紧湿了湿,因为觉得朱伟想要说的,不仅仅是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最想念的年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