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如豆 温暖不弱——读《燃灯者》
(2011-11-30 16:46:52)
标签:
杂谈 |
赵越胜先生的《燃灯者》,由两部分组成,《辅成先生》和《聊以梅花分夜永》。其实,两部分可以合一,因为后者是对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周辅成先生学术成就的补记。作为一名功底深厚、一生在哲学领域探究、跋涉、蹭蹬的大家,周先生的学问由他的学生赵越胜通过传记的方式奉献给世人,对阅读者的考验是:初读好像字字懂得,可是一细究却是懵懂得不着边际。也是,像周先生这样智慧了一辈子的哲学家孜孜矻矻了一生才修得的学问,哪是我们槛外人一窥便能勘破的?所以,读《燃灯者》,体会深的、感触多的是关于《辅成先生》这一部分。
还是一篇怀念师长的长文吧?赵越胜亲炙周辅成先生,自己又执著于古希腊以降的西方哲学,并旁及中国古典哲学,多年受教于文质彬彬的周先生,作者的行文典雅且极具韵律感(我尝试过诵读,朗朗上口)。这还是博得读者好感的形式,透过这字字珠玑,赵越胜先生陈述的过往馨香得沁人心脾。其实,《辅成先生》一文的传主与同时代人一样不由自主地陷于上世纪中期的蹉跎岁月,由青丝到皓首,一个知识分子的迷惘、愤懑以及悔悟足够赵越胜先生敷衍成厚厚一本大书,《燃灯者》却很薄,薄到我只用了一个上午就通读完毕。但是,消化它恐怕得要许久许久。在这本薄书里,赵越胜先生根本就不舍得花笔墨于他人已说已写事项,而是着迷于自己与周辅成先生之间别样的师生情谊。呈现这种难能可贵的师生情谊时,赵越胜是心有所属的,那就是通过自己与先生之间的故事传播周先生那一代知识分子由修养到学术的馥郁。经过纷乱的战争,经过几十年的苟且,多少如周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已经见风使舵或者意志消沉或者安乐于彼时彼刻的大小环境,赵越胜笔下的周辅成先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执着,思想的火花如烛光,到如今,烛光如豆,却一直很温暖,所以读罢《燃灯者》,我会久久徘徊在赵越胜先生营造出来的犹如《陋室铭》那样的氛围里久久不能自已。
独特的写法,在意于传主的生平,更在意于传主的思想历程。我们这样的读者得以在阅读时触摸到传主的思想光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1975年,阴差阳错,学生赵越胜和老师周辅成相遇在北京一间粉笔灰飞扬的教室里,对两造都是幸运。周辅成先生的满腹经纶需要一个弟子传承,赵越胜先生久居文化沙漠正如饥似渴着。当时,他们两位是否意识到,恶劣的社会环境会玉成一对亦师亦友的朋友?但是,他们一定没有想过赵越胜一丝不苟记录下的当年与先生之间的对谈,数十年后会成为一本温良敦厚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