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告诉你能看到什么——读约翰·伯格

(2011-10-21 15:28:00)
标签:

杂谈

先读的是约翰·伯格的《我们在此相遇》。

约翰·伯格的小说是对约定俗成的小说写法的一次挑战。于是,阅读的过程,就成了一次次疑惑的过程:小说可以这样写吗?这也算小说吗?说一个例子。《里斯本》的主角是他和他的妈妈。他的妈妈早已过世,可是,15年后的里斯本街头,妈妈和他相遇。在妈妈的引导下,他走遍了里斯本的角角落落,……阅读总是不连贯的,因为要时时停顿下来问一问:里斯本是虚构的还是妈妈是虚构的?虚构本就是小说的最基本的要素,所以,虚构不是问题,问题是里斯本是真实的,妈妈也是真实,《里斯本》中的妈妈是虚构的,而里斯本永远真实地存在着。将虚构的妈妈放在真实的里斯本,读着没法不恍惚:什么真实什么虚构?阅读最害怕不能一气呵成。断断续续的时候忍不住要抱怨:不就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是里斯本吗?干脆虚构一个人物而不是妈妈多好?接下来的故事《日内瓦》、《克拉科夫》……都是如此格局:地点不虚、人物不虚,虚的是人物与这些地点的相遇。为什么?为什么?掩卷闭目思想半日,在约翰·伯格,影响一个人的是人物和地点,而影响一个人的人物和地点会因为相遇在不一样的时间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约翰·伯格试图假设他熟悉的人和地点换一个时间相遇会产生什么样与真相不一样的结果——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我们在此相遇》是小说。除此之外,真的不能简单地把《我们在此相遇》归类为小说,是散文?随笔?回忆录?传纪?该书梁文道的导读和回顾里,将此类写作定义为“地志学”,这好理解。《尤利西斯》因为都柏林有了独具一格的色彩。那么,怎么解释妈妈、女儿、叔叔等等约翰·伯格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因为易地易时间陪伴在约翰·伯格身边而发生的变化?

如果说《我们在此相遇》挑战的是我们阅读习惯的话,那么,《观看之道》和《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就是在教我们回到原点看照片。

说实话,我自以为是一个能读懂照片的人,约翰·伯格的合作者、《另一种讲述的方式》的另一位作者让·摩尔的试验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貌似客观的照片有着如此浓重的主观色彩!陈丹青先生说及约翰·伯格时有如此高规格的评价:“他出其不意的智慧……和引人入胜的文字有效化解了古典绘画被专业史论设置的高贵的藩篱,也使照片摆脱过多的影像理论,还原为亲切的视觉读物。”引人入胜的文字?《我们再次相遇》是这样,《观看之道》和《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在我这个影像的非专业人员读下来,还是阻碍重重。如果我不打算成为专业影像工作者,两本书的作用就是告诉我:所谓专业水准的影像并不妨碍我们用最朴素的眼光去领悟。而约翰·伯格的书,就我读过的他的三本书,给我的读后感就是艺术就是用来与民同乐的介质,我们没有必要高山仰止从而与艺术擦肩而过。

近年来,陈丹青先生屡屡从绘画中抽出身来跟大众讲音乐、绘画、文学,也是本着音乐、绘画、文学就是专家和大众可以混同在一起共享的精神产品?如是,陈丹青先生大约得了约翰·伯格的精髓。

我也可以如履平地地参与音乐、绘画和文学——这是约翰·伯格告诉我看到什么后的我的回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