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写出了好文章,谁的功劳?

(2011-10-19 21:49:28)
标签:

杂谈

整整一天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参加“我们的国家”丛书征文活动的终评。

座中有不少资深的语文老师,所以不免老生常谈:现在的语文教学到底怎么啦?

话题是由到了终评阶段依然有参赛作品与征文活动的宗旨大相径庭的现象引发的。既然是老生常谈,我只说新鲜的。

高考语文成绩是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理科成绩特别是与物理成绩正相关的,多年的数据显示不能不影响到语文教学,于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文学”越来越少了。

听罢此言,我一愣怔,觉得正好印证了我刚刚看过的一摞文稿。

既然是“我们的国家”丛书的征文活动,选读“我们的国家”丛书中的一册,然后写一篇书评是不二选择。我读到的参赛作品的确都拈了一本“我们的国家”,《文学与情感》、《疆域与人口》、《技术与发明》或者《历史与文化》,可是,大多数作品都是书和他们的表达成了两张皮,我不相信高中生写不了一篇读后感,只是,为应付高考这样的活动对他们而言已是应付差事。应付谁呢?

到底还有学生在认真地对待这一次征文活动,在我们选出的一等奖作品中,我尤其喜欢这样几篇:《旅行,感受文明》——将《历史与文化》一书的精华和自己在国外的所见所闻融合在了一起,感触很真切;《沿笔尖走向内心》——很煽情的标题,写的却是一篇中规中矩的小论文,更难能可贵的是敢于与大家骆玉明先生商榷,虽然稚嫩,我们还是给了它一等奖。幼稚怕什么?只要写的是自己的心声;《“后鲁迅时代”的思考》——笔触直指当下特别是语文教材对鲁迅先生的怠慢。尤为难得的是,说鲁迅的声音很多很杂,这篇文章没有人云亦云,话题也许是旧的,但是表达的方式是他(她)自己的。《屈原之歌》——可能是所有参赛作品中最短小的一篇,我却毫不犹豫地将它送进一等奖,因为文章对屈原的情感浓烈得令人动容。

还有一些好文章得了一等奖,可惜我马齿渐增,记忆力大大衰退,能记住的就是这些了。

可是,有一篇文章虽不能入围等第奖,我却忘记不了。

其实,今天所有参加终评的评委都不能忘记这篇文章。

而不能入围奖项,因为它通篇都没有提及“我们的国家”丛书。

这个能写出《我辈钟情》这样的好文章的作者,怎么连这个起码的征文要求都不懂得呢?

《我辈钟情》好在哪里?容我当一回文抄公吧。

“像《论语》,实际上完全是志言表行的短篇。孔子最珍爱的弟子颜回诸多情节,至今记忆尤深。老夫子呼曰,老天要我的命啊。弟子们违背师命自作主张,按高级礼仪为之殡葬。孔子哭了,说,我的儿子死了,也是以平民礼法做丧事的。颜回啊,不是我不想把你当成我儿子,是那两三个小子不懂事。这个老师相当可爱,有一点迂,挺执著的,主要是很有人情味。”

“一直觉得写出这样的人(指《世说新语》),才是笔记小说的至境吧。鲁迅给《世说新语》的评价是‘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我总觉得,这有一些言过了,实际上,这本书无论语言还是内容,调子都偏向清和简约,无须为尊者讳,也没有什么刻意想表达的。等闲谈笑间,渲开了一整个魏晋风骨。”

不能再抄了。

可是,他(她)评说《浮生六记》的一句话,我不抄出来就会如骨鲠喉。文章说;“《浮生六记》真可以使人读到哭出来。沈复对逝去的妻子的回忆,有文人式的清欢,也有不尽的柴米油盐。也许这才是现世的相守,酸楚而殷实。”

这个为表达心声不愿受到征文启事羁绊、只想寻觅到能分享他(阅读)快乐的中学生,真让人欣赏。后来,我特意去查阅这个学生的来处,复旦附中。

回到文章的开端,说现在学生的语文水平越来越下滑是不合时宜的语文教学的必然结果。那么,能写出这样好文章的学生,是他(她)“天生丽质”呢?还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