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静气中翻江倒海
(2011-03-25 12:10:57)
标签:
杂谈 |
让我们屏息静气,开始阅读《药店》。
窗帘没有拉开?拉开!让早春有些稀薄的阳光洒进来。如果细雨纷飞,《药店》里也有情节与之映衬。
我还是简约地概述一下《药店》吧,伊丽莎白·斯特鲁特对你来说也许有些陌生。我也是读过《大方》上刊登的《药店》才知道美国还有这样好的作家,除了雷蒙德·卡佛。读过《药店》后,我觉得好,就到网上试图找到她的其他小说。可是,相关链接只有3条,而雷蒙德·卡佛,链接多到翻得手软也还有下一页。中国读者对美国作家,蛮势利。
亨利·基特里奇是药剂师,在邻镇开着一家小药店。他是镇上出了名的好好先生,不够幸运的是娶的太太脾气有点暴躁,不过还好,头一天晚上还嚷嚷得脸红脖子粗吧,睡过一觉后就风轻云淡了。丹尼丝是接替死去的格兰杰太太来药店做助手的。这个22岁的已婚女子看上去还是个女孩呢,所以,亨利很怜惜她,特别是她那也叫亨利的丈夫死于意外、她又无助得叫人生怜后,渐渐的,基特里奇先生自己也有些糊涂了:他给温顺的丹尼丝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情感?丹尼丝再婚,嫁给了给药店送药的麦卡锡,并远走他方。很多年过去了,这些年中亨利生日的那一天,都会收到丹尼丝的明信片,说说她在远方过得怎样,那种怅惘,丹尼丝从不说,但亨利感觉得到。谁没有失落呢?亨利的那家小药店早就被超市取代了,幸好他们那混不吝的儿子变得懂事了。眼看着亨利要在碜牙的婚姻中继续对丹尼丝的思恋以此走完剩余的人生,病后的丹尼丝写来了一封长一些的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世间万物,唯有家人和朋友才是重要的,我幸而两者兼有。”读罢,亨利走向奥丽芙他的妻子,他要握住她的手臂,因为他知道她也有伤心事。
……
我怎么这么啰嗦?我就是这么啰嗦,都不能把伊丽莎白·斯特鲁特原作的韵味在这里还原到百分之一。一个跨越了几十年的故事,斯特鲁特用了15页都不到就讲完了,叙述过程中的简笔、跳跃在所难免,可是你读着就是觉得有万种情愫一波接一波地冲撞你的胸膛,且越是留白处这样的冲撞越强烈,一口气读完《药店》,“在平心静气中翻江倒海”,是我的即时反应。我仿佛看见女作家表情不变地说着故事,讲的她平静如止水,听的你却是百感交集,再看她,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她应该得意。小说读多了大致知道,营造戏剧冲突不易,但是比起不动声色地讲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那算不了什么,何况,她还让故事展开在连爱情之火都已燃尽的一个美国小镇里的家庭里。
我又有些疑惑了。美国在大洋彼岸,很远。邻镇在美国的哪里?我不知道。一个跟我毫不相干的美国家庭里的平淡无奇的故事,何以触动得我不说上几句就无法将《药店》搁置到一边?伊丽莎白·斯特鲁特,这位普利策奖获得者,似乎野心不大,就是想写一个个发生在邻镇的故事看看能否让邻镇以外的读者感同身受。她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岂止是邻镇以外的美国读者,就是我这个大洋彼岸的中国读者,这几天都深陷《药店》中。道理何在?美国人也好,中国人也好;住在邻镇也好,住在上海也好,柴米油盐的生活带给我们的痛处、痒处、酸处、麻处是相差无几的,所以,当亨利准备伸出手去握住奥丽芙的手臂时,我也想这么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