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对,但不完整
(2011-02-09 15:25:37)
标签:
杂谈 |
不知道哪一张报纸还能让人从头版阅读到末版吧。不是说报纸们的可读性集体走了下坡路,而是,品种实在太多,与报纸争夺时间的媒介又层出不穷,拿到报纸我们通常是匆匆浏览,遇到特别可心的,才停留下来仔细拜读。号称中国最好的周刊《南方周末》,我也这样对待,只是,这张周报能够让我停留下来的时候比其他报纸多。
2月3日出版的《南方周末》,我却是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地读完了。这个为春节特别策划、出版的专题谓之《十五位父亲和他们的世界》,在老去、平凡、老实、江湖、活着、碌碌、奉献、坚忍、白发、阴影、退让、安稳、庇护、无力、强悍等等15个关键词的主导下,15位父亲被他们的儿子或女儿用文字呈现给读者,他们多为籍籍无名者,具备名人效应的只有文强和孟富贵。两位“名人”中,前者何以有名,众所周知;后者,则是在网络上声讨强拆迁暴力的孟建伟的父亲。孟富贵之为名人,是公众悲催情绪的集中反映,这一期的《南方周末》将父亲的故事集中起来,是想获取怎样的“名气”呢?
其实,15个关键词已然亮出了《南方周末》这一期特刊的用心,即用大年初一这个中国人最重视、最欢欣、最团聚、最和谐的日子,告诉每一个中国人,是谁挺起了家和国的脊梁。
平凡:一个到了53岁开始慢慢地退出人生舞台的父亲,结算人生,发现一生中曾经做过诸多努力却还是一事无成,可是,一句“我想超越者平凡的人生”,尽写出这个社会的芸芸众生对自己的期待,也正是这种期待,让他们虽不能为这个社会永远记住他们,却用“集体无意识”推动了社会前行。
活着:田玉,一个从富士康宿舍楼一跃而下致重残的女孩,幸运的是,父亲虽是农民,却有大爱,所以,尽管田玉的后背里有四根钢针、田玉的左手要动手术还需要一两万元钱,田玉还能在家里活着,这全赖田玉爸爸的温软话语“回家好,咱们回家好。”这个父亲,至今都不知道人道主义的意思,可是他懂得这个时候的女儿最需要什么。这样的父亲,在中国特别在乡村不知道有多少,正是他们,给了贫瘠中的儿女多少温存,这温存让他们的儿女得以艰难地活了下去。
退让:“父亲拿着烟的手伸在我面前,我赶紧接过来。我俩谁都没有说话,一声不吭地坐在那里把它抽完,仿佛一个沉默的交待仪式。”每天每天,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交待仪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上演。父亲的权威,在不知不觉中不得不退居次席,这种不甘与不得不,更让我们体味着父亲之为父亲的滋味,胜过了“庇护”。
而“庇护”,则是长久以来我们对父亲的共同认知:父亲其实已经力所不能及了,但总是竭尽全力把自己变成一柄能为子女挡风遮雨大伞。
……
15个故事,不费劲就读完了,感动是肯定的,还伴随着反思:对父亲,我们要忽视到什么时候?被冠以这15个关键词的父亲们,更是被我们忽视了很久,并将还被许许多多父亲的子女继续忽视下去。
《南方周末》的这个特刊,算是帮助我们强制记忆了一回父亲的往昔、现在和也许的将来。读后的不满意,是觉得这个特刊有些匆忙,不然,作者当中为什么过半是《南方周末》的记者或者编辑?是的,这张特刊的编撰已经非常注意采纳父亲样本时选择不同层次的,可是我以为子女能选择相同的职业,他们的父亲总有相通之处。另一个不满意,为什么不选择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父亲?我就见识过离婚后不肯支付半毛钱子女抚养费的父亲,也见识过能在孩子面前对妈妈拳打脚踢的父亲,更见识过以工作的名义忽视妻子儿女的父亲。给这样的父亲一个表白自己的机会,“父亲”这个词才算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