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宿命——电影《爱的拐点》
(2011-01-24 14:20:04)
标签:
杂谈 |
我蹩脚的英语刚好能让我看懂这部电影的原来片名《兔子洞》,马上让我想到了刘易斯的经典童话《爱丽丝漫游仙境》。如果我的链接准确,《兔子洞》何以搭上《爱的拐点》?我们慢慢看。
丹尼是个4岁的小男孩,那天,恰好家中小花园的门没有插上锁扣,恰好家里的那条狗调皮地飞奔而去,丹尼追过去,恰好杰森开车经过丹尼家门前的那条路,撞上了丹尼……
影片开始的时候,贝卡和哈维已经失去了他们的儿子而沉浸在无以自拔的痛苦中。丹尼之死,是观众通过他们苦不堪言的生活琐屑慢慢拼贴起来的。这些生活琐屑,包括贝卡不能理解妹妹选择的生活方式、不能理解妈妈对死于毒品的弟弟的怀念,包括哈维一次一次地考虑再要一个孩子的可能、一夜一夜地流泪观赏丹尼的影像,包括贝卡和哈维在以什么样的方式怀念丹尼的分歧——是抹掉丹尼在家里的痕迹还是保留他的房间、他的玩具、他的衣服、他的一颦一笑……《兔子洞》才是这部电影最恰到好处的片名,贝卡和哈维都明白自己还很年轻,生命不能因为失去了丹尼而止步不前,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个如刘易斯为孩子们幻想出来的兔子洞,只要从那个兔子洞经过,他们就喝了孟婆汤或得了忘忧草,他们从此假装生活中从来没有过丹尼,他们因此像从前一样幸福地生活着。
他们寻找到的兔子洞:
拒绝跟可能对他们提起丹尼的邻居、朋友聚会——生活因此变得越来越落寞;
在壁球房里挥汗如雨——丹尼还是出现在击球的间隙里;
与同他们一样失去孩子的人们组成互助小组以求释怀——原本就信仰动摇的贝卡却因此信仰塌陷;
找到杰森宽容他以求自我救赎——却因此夫妻互生猜忌;
与失去爱情的人一同吸食大麻——幻觉过去后痛楚愈加深重;
索性卖了房子到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房子非但未能如愿卖出,随之而来的纷争,让贝卡和哈维陷入更深的互相责难中。
没有兔子洞。哪怕是时下已成为灵丹妙药的心理学,精神分析法、森田疗法、认知疗法等等都不能让贝卡和哈维摆脱伤心的往事;哪怕是杰森用一本意象源自《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漫画书构筑出来的似乎很有科学根据的平行宇宙(别忘了刘易斯首先是数学家,然后才是童话作家),彼处哪怕有千个万个快乐的贝卡和哈维,那又怎么样?此处的贝卡和哈维怎么也无法摆脱因为失去丹尼而至的无穷无尽的痛楚。
这样主题的电影,因为突变,原本美满的爱情拐向了羊肠小道,《爱的拐点》不是第一部。这部电影的好,在于没有答案。或者,告诉我们人生就是宿命,幸福来了或者意外发生了,你只能接受,然后在那条轨道上顺从地活下去。不然“上帝为什么不多造一个天使而要把人间的天使收回去?”可惜,贝卡明白了这个道理却不肯接纳这个事实,那她除了痛不欲生又能怎样?
昨天下去的上海,天空阴沉得比下雨更让人沮丧,看过《爱的拐点》后,心情却奇怪地豁朗了。
这就是亲近艺术的好处。
感谢妮可·基德曼,在《爱的拐点》里,她漂亮依旧,却让我们忘记了贝卡是妮可·基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