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选择了安乐死后
(2010-12-17 22:33:10)
标签:
杂谈 |
王周生的小说,不是非读不可的,在《陪读夫人》之后,她的作品是文学园地里的点缀,有,不多;没有,并不少。这些天,却追着《新民晚报》的小说连载(这个栏目也总是一掠而过)天天看她的新作《生死遗忘》。无他,也许是自己年龄已经到了不得不关怀老年人生存状态的时候,她塑造的那个叫肖子辰的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命运,吸引了我。
冥冥中,只能这么解释了,不然,在不知道剧情的情况下,在有一堆影片可供选择的情况下,我怎么就选择了《在瑞士的日子》(电影的片名是A Short Stay in Switzerland,我觉得翻译成《在瑞士的短暂停留》更附会影片的内核)呢?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英国电影。安娜·特纳是一名医生,已经退休。退休前她跟同为医生的丈夫杰克·特纳有过美好的约定就是退休后周游世界,谁知杰克患上了一种叫做核上性麻痹的恶疾,身体开始慢慢不听使唤,渐渐地不能言语、不能走动,最后不能呼吸。杰克走了。没过多久,我们看到安娜会突然拿不住东西、会突然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会在咖啡馆里喝着咖啡就尿失禁了……安娜也患上了丈夫同样的疾病。作为医生,安娜深知核上性麻痹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毛病,而丈夫从患病到过世这个过程中所忍受的痛苦让她战栗,她选择自杀。可是,两个女儿索菲、杰西卡和儿子爱德华怎么忍心同意妈妈的选择?安娜只好无奈地活着。当一本掉在脚边的书安娜都无力捡起来后,她竭尽全力将可以致命的药物研成粉末,吃掉后用塑料袋扣住自己的脑袋……索菲他们救回了母亲,可他们无法改变母亲越活越艰难的处境。是爱德华,同意了妈妈到瑞士一家可以帮助无救的病人安乐死的机构去度过生命最后一刻的计划。随即,经过反复内省的索菲和杰西卡也同意了妈妈的计划。
当安娜告诉三个孩子是时候了,当安娜在那家机构的自愿者帮助下服下走向彼岸的药物,当索菲他们涕泗滂沱地送别安娜,我以及跟我一起看这部电影的家人都泪流满面了。
安娜的死,并不突然,我们为什么泪流满面?
第一:像安娜这种身患绝症却要经受漫长的痛苦折磨才能赴死的病人,有没有自我了断的权利?至少,在天主教的词典里,没有“自杀”这一词条,可是,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安娜挣扎在痛不欲生中,就仁慈了吗?
第二:对安娜的选择,我们是鄙视还是敬重?安娜一辈子的好朋友克莱尔都不愿意捧读安娜留给她的遗书,因为她觉得安娜的做法是怯懦是把包袱扔给了孩子们。可是为什么我们觉得死在儿女们怀抱里的安娜,那么美丽?
第三:影片戛然而止,使我们无法见识安娜死后索菲、杰西卡、爱德华将承受怎样的舆论压力。以这样的方式送别母亲,对索菲他们来说已经历了一次万劫不复的痛苦,再以我们中国式思维去想象安娜死后索菲他们将要承受的误解、责难乃至詈骂,眼泪是为了他们敢于挑战人们对生与死惯常的思考。
特别敬重那个死于2006年的真实的安娜。她允许电视台拍下她艰难选择的过程、她决然赴死的过程,就是为了替像她一样生不如死的病患发出这样的吁请:让他们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这也是我关心王周生的小说《生死遗忘》的原因。这是一部写家人不辞辛劳尽心尽力照顾肖子辰的小说,还是一部探讨给肖子辰一个怎样的生与死空间的小说?后者,恐怕才是一部小说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