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牧之的螺旋式人生

(2010-12-19 22:38:05)
标签:

杂谈

《让子弹飞》真闹。或许是因为很久没有同这么多人在同一间放映厅里看电影了?星期六,为了半价,特意去环艺电影城赶早场,没有想到,上座率几近八成。

《让子弹飞》也真的是闹。

首先,是台词多。仅仅为了说出“我要站着把钱挣了”这句台词,张牧之与汤师爷来来回回饶舌了七八个回合。这还不是特例。骗子汤师爷要靠口舌挣得他认为的体面人生,当然要话多;恶霸黄四郎算是拿钱撑起来的场面吧?何必话多?也是话痨一个;最最不可思议的是张牧之,大风大浪里闯荡过来的铁骨汉子,应该懂得乱世里最不管用最信不得的是言语,他也是一个意思非得掰成几句话说说说——这不是姜文电影的风格。《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小军在午后北京的空巷里游荡,没有台词,角色内心悠闲的尴尬尽在画面中;《太阳照样升起》里,疯妈妈坐在屋顶上,不言不语,脸上诡异的笑颜将荒唐表露得一览无余——有人说《太阳照样升起》的票房惨淡刺激得姜文不得不作出让步,用台词帮助那些总是看不懂姜文电影的观众看懂了,算是变化之一?

其次,是角色多。就张牧之的队伍,就有七个有名有姓、性格各异的兄弟七个,黄四郎那一边的人物也不少,胡万、胡千、胡百……还有一个黄四郎的替身。他们,加上汤师爷和太太以及花姐等等各个颇富个性的角色,总是动作幅度极大地穿梭在银幕上,叫观众眼花缭乱。

第三,道具在闹。火车、将麻将“筒”移植到脸上面罩、冤鼓、银锭、枪……它们乱哄哄地充斥在银幕上,直叫人看得心神难宁。

还有一闹就是影片的海报上标榜的“动作”二字,子弹横飞、拳脚相加、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人头在地底下屁股在树杈上——姜文的四部电影我唯一没有看过的就是《鬼子来了》,枪林弹雨的一部抗战片,也是如此风格?

是也好不是也好,《让子弹飞》以后,“闹”也许就成了姜文的又一个风格。从现场的反应来看,观众在该配合的时候都配合了,或者嬉笑、或者骇然、或者怒骂、或者……迎合观众,姜文做到了。当然,喜静不喜闹的观众也有怨言:那个喜欢沉静地思考的姜文呢?

其实,那个姜文还在。17年4部电影,直到最新的这一部《让子弹飞》,姜文从来没有停止过自问或者他问: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所以,又有多少人能懂得姜文“埋藏”在沸反盈天里的一片苦心呢?

由张牧之到张麻子,回到张牧之再到张麻子再到张牧之,是姜文扮演的角色在《让子弹飞》中走过的心路历程。所以,网络上下都把张牧之唤作土匪,真的是低估了姜文设计出这样一个人物的内心诉求。这个追随过松坡将军的豪杰,革命失败以后不得不落草为寇,人在江湖是不得已,他的心还在高处,才有了电影中跟汤师爷唯一的一次交心。也就是因为他的这三言两语肺腑之言,我们才能明白他为什么没有按照强盗逻辑捞了钱就走而是誓死要把恶霸黄四郎拽下碉楼。当老三领着花姐和一干兄弟坐着县长上任时那样的火车从骑着白马的张牧之身边超越的时候,要到上海浦东的欢声笑语掠过孤独的张麻子的耳朵,这时,姜文脸上的怅惘让我们依稀看到,张牧之回来了,虽然电影没有告诉我们他将到哪里去。

《让子弹飞》,所有的角色、所有的场景、所有的戏,都是为了完成张牧之这个角色的塑造。这个角色,在两个来小时的故事中,完成了螺旋式的人生片段——有理想到理想破灭,破罐子破摔到重新接近理想。为什么要用闹剧培育张牧之?意思接近于“大隐隐于市”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遗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