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也有气场——在现场
(2010-10-22 14:46:03)
标签:
杂谈 |
音乐是有自己的气场的,古典音乐也如此。交响乐的气场一定大过室内乐,所以,将“萨尔茨堡室内乐团音乐会”放在上海大剧院的大剧场,我觉得剧场之大超出了室内乐的气场,尤其是对坐在三楼观众席的我来说。我听起来,声音传到我这里,已经有些虚飘。
但是,莫扎特的音乐就是在渺远的地方飘飘忽忽地传到耳朵里,都让人觉得是春天的暖阳。
《D大调嬉游曲》:由快板、行板和急板三个乐章组成,我听着像是一部变奏曲,慢也好快也好,主题是一以贯之的,可是,作品所宣泄的情绪就在快慢之间有了分野。莫扎特的作品,又总是温暖超过了不快、忧伤和凛然等等负性情绪,所以,这三个乐章听下来,我听到的是芳草地上清灵灵的露珠,是阳光下闪着七种颜色的泡泡,还是我们少年时的梦想。
音乐会开始前读了特意买的《节目单》,知道当晚的乐曲中有一部是莫扎特10岁时的创作,以为就是这部《嬉游曲》了。当然不是,是接下来的这部《幻想曲,作品32号》。这部为荷兰王子威廉五世所作的作品,引用了一些当时流行的歌曲,乐评家们总说这种故意的模仿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一个10岁的竟然可以在音乐创作中运用反讽的技巧?即便他是一个上帝赐予这个世界的天才。听完《幻想曲》竟有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觉得在众多莫扎特的作品中,《幻想曲》不在上乘。
而《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我就十分喜欢了,尤其是第一和第三乐章,非常懂得小提琴和中提琴声音极限的莫扎特,为小提琴和中提琴量身定制了合体的音符,由萨尔茨堡室内乐团的卢卡斯·哈根和他的妻子爱丽丝·朱达分别用小提琴和中提琴或悠悠地或深沉地或急切地奏出,你听着为之销魂。
因为两位演奏家选用的,是莫扎特演奏过的提琴吗?这么多音乐会现场听下来,我已经不怎么买节目单了,薄薄几张铜版纸,要卖到20元甚至30元,贵呀。这场音乐会的节目单,我毫不犹豫地买了,是因为两把古琴。小提琴,18世纪米腾瓦尔德制作;中提琴,18世纪早期意大利制作。两把琴的照片就刊登在节目单上,前者是明亮的浅褐色,后者是低调的深褐色——对一个在乐器面前束手无策的喜欢听音乐的人来说,还能怎么去认识莫扎特用过的小提琴和中提琴呢?
音乐会的下半场,是德沃夏克的《E大调弦乐小夜曲》。弦乐小乐曲,听过莫扎特的,听过柴可夫斯基的,德沃夏克的《弦乐小夜曲》,是音乐会上的“常客”,却是我音乐单上的“不速之客”。优雅的旋律在流畅地左奔右突,我想念起不久前在现场听过的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那是啼血之作,而德沃夏克的音乐,是天赋灵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否有提醒我们时不时听听肖斯塔科维奇的意思?
无论如何,德沃夏克让世界认识了孕育在捷克的音乐。那年,听我眉飞色舞地介绍伏尔塔瓦河畔的斯美塔那纪念馆,朋友冷不丁地打断:“那么,德沃夏克的呢?”当时,觉得《我的祖国》难道不够吗?两年中或者唱片或者音乐会地听古典音乐,应该是德沃夏克让捷克的音乐世界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