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母皆祸害”的伤害指数

(2010-09-03 13:49:40)
标签:

杂谈

豆瓣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被纸媒化后,指责它的声音铺天盖地。

作为母亲,听说有这么一族生于1980年代、1990年代的孩子们居然如此归类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恰好为了一件在我看来关乎他前途的事情正跟孩子闹着别扭,就联系起“父母皆祸害”把孩子狠狠地数落了一顿。结果当然是不欢而散。

冷静下来,仔细阅读了与“父母皆祸害”相关的资料,发觉一些报刊在将网络一小群孩子的言论纸媒化时,起的是拱火的作用。

一个拥有17000名成员的网络讨论小组的共同话题是对父母的过严、过度、过于琐碎的管束加以申诉,以我仅有的一点点心理咨询知识来判断,它只是一些在一段时期里有共同话语的青年人自主组建的一个心理咨询平台。80后也好,90后也好,处于二三十岁年龄阶段的青年人,正行走在青春期的康庄大道上,而他们的父母正徘徊在更年期的崎岖小路上,青春期遭遇更年期,话语冲突乃至肢体冲突在所难免,再加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中有相当一部分经济还不能完全独立,强烈的自主色彩被“五斗米”抹上了灰头土脸的颜色,他们寻找到一个对他们的父母而言相对隐秘的场所彼此宣泄一下心头的郁闷,这无可厚非。只是,这个小组顺手牵来的英国作家尼克·霍恩比畅销书《自杀俱乐部》中的这句话“父母皆祸害”过于生猛,他们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到这句话的伤害指数。

“父母皆祸害”的伤害指数到底有多大?在为人父为人母的中年男女,这句话的分量堪比高温季节里的红色预警信号。事已至此,作为父母,我们是一味地指责呢还是宽宏大量?一味指责,原本也许是臆想中的势不两立的矛盾将会激化,是一定的。那么宽宏大量呢?遥想当年我们还年青的时候,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正甚嚣尘上,“他人即地狱”是我们喜欢挂在嘴边的酷语,我们自以为是的状态,也曾遭到过我们父辈的鄙夷。时过境迁,他人没有都成为我们的地狱,萨特在中国的地位也已经被福柯等等更潮的哲学家替代。所以,没有必要过于计较孩子们的耳食之言,我们自己把“父母皆祸害”的伤害指数降下来。

当然,对“父母皆祸害”小组以及所有的青少年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是必要的。每年带中学生外出夏令营,我总是技痒难忍要给孩子们推荐一些读物,其中,钱穆先生的《八十忆双亲》一书是我近几年来都会提及的。起初,是因为钱穆先生那种文白相间的行文特别赏心悦目;后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回念前尘,感怆万端。自念我之生命,身体发肤皆传自父母。而今忽已耄老,精神衰退,志业无成。愧对当年双亲顾复教诲之恩,亦何以赎不肖之罪于万一”——是这样的剀切之言打动了我。看,我们自己对父母的感念之情也要随流年而变深,何必苛求我们的孩子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果然是风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