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风语
(2010-09-01 14:39:38)
标签:
杂谈 |
我很喜欢麦家的小说。
通过电视剧《暗算》认识的麦家,是一个善于编织跌宕起伏情节的作家。如果是从文字开始见识麦家的,得出的结论是:情节在麦家的小说里虽重要但不是一言九鼎的。麦家塑造了一系列我们在以往小说中不曾遇到过的角色:智商极高、个性极戾、脾气极怪异、举止极自说自话。喜欢读小说的都知道,好作者往往通过时间来雕刻他的人物,比如,老托尔斯泰的安娜,从一个温良恭顺的主妇变成扑火的飞蛾,是时间成全了她。又比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从青涩少年蜕化成敦厚的音乐家,是时间打磨了他。可麦家不走这个套路。在他已经出版的一系列谍报题材的小说里,时间是风,有了使故事发生的那个冬天更加肃杀;对麦家而言,重要的是空间。对不可能像他那样经历过一段特殊工作的我们来说,麦家为他的角色创设的空间是前无古人也许也会后无来者的,如电视剧《暗算》给黄依依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与世隔绝,与一堆莫名的数码较量中完成自我修炼。我最喜欢的麦家小说《解密》中的容金珍,其活动空间也如黄依依。在我们庆幸麦家有那样的幸运可以拥有那么独一无二的生活素材之余,其实蛮为麦家担忧的,在那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完成一个人物的塑造,且要个个别具一格,谈何容易?但是,麦家做得很好。黄依依和容金珍还有麦家一系列小说中的重要角色,都是麦家创造的人物中的“这一个”,黄依依和容金珍,甚至可能是中国小说人物中的“这一个”。可见,空间是麦家塑造人物的手段但不是他成功塑造人物的手段,让他成功的,是麦家赋予他笔下人物卓尔不群的智慧。为什么喜欢读麦家的小说?它需要读者去对接小说中人物的智力体操。也许,这个对接过程是一个很费劲的过程,所以你可以忽略掉这一部分内容只关注情节的发展,但是,因为想要跟上小说中人物执著的智力游戏而冥思苦想所获得的阅读快感,是一味地被动阅读所不可比拟的。
鉴于此,等待阅读麦家的新作《风语》,是迎接挑战的过程。
《风语》的开头十分带劲,如此快速地将主角放入如此阴森可怕却因此而有了一份恐怖美感的空间里,是麦家以前小说中不曾有过的。可是往下读,陆从骏哪里是小说的主角?读下去,发现麦家一改他创作的习惯,他给予角色的不再是封闭的空间而是扒掉了“封闭”这四堵墙,开放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陪读重庆。作家有他的创作惯性,这种惯性让麦家在全然开放的空间里似乎找不到节制的钥匙了,或者,他很欣赏自己纵横捭阖的笔力?于是,直到把小说读到了最后一页,真正的主角陈家鹄只显示了一次智慧的光芒,其余时分,他只是在陆从骏的阴影里表现着他性格当中比较世俗和怪异的性情,像多情,像敏感,像脆弱,像狐疑,像稚拙……难道,麦家会别出心裁告示我们“欲知后事如何,请读《解密》”吗?因为,故事戛然而止于陈家鹄加入“黑室”而我把手里的这一册《风语》颠来倒去地翻阅了半天,都未找到“第一册”这三个字。
果然是风语呵,来有踪去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