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伟长先生希望看到什么?

(2010-08-04 10:09:42)
标签:

杂谈

7月30日,钱伟长先生以98岁高龄谢幕人生。

哲人其萎,举国哀恸。

唏嘘之余,互相考问:作为卓越科学家的钱伟长先生,到底以什么成就为自己赢得了世界声誉?茫然者居多。

炎热。枯坐在流火般的书房里静默着缅怀一代科学宗师,这位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的力学之父和应用数学之父的科学巨擘,在其晚年以社会活动家的声名冠盖一时。对先生,无可厚非,他以他早年的科学创举为祖国作出的巨大贡献,无愧于他得到的鲜花和掌声;可是我们这个社会将一个科学大师的睿智耗散于也许很重要但有人可以替代的社会活动中,是不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在网上翻阅钱伟长先生的人生旅程,一个细节引发我的遐思。故事说的是钱伟长先生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获得了爱因斯坦的好评。我们知道,爱因斯坦的晚年是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度过的。这所还记录了博弈论大师纳什波澜壮阔的人生的学校,广纳世界各地的精英让他们在学校颇有历史感的小楼里冥想,从不要求他们每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篇论文。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反而促成了科学家的科学成果,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对普林斯顿大学宽怀一度襟怀的最好奖赏,而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一批伟大的科学家,则是驱动该校年轻科学家不断进取的原动力。如果我们有一所类似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校邀齐被世人并称为“三钱”的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三位大师散发出来的科学精神将会感召多少学子在漫漫科学征途上孜孜矻矻?

三钱相继谢世,人们在感怀科学大师几近绝迹的同时,是否也在自省:当大师健在时,我们追逐他们的,是他们生命的主旋律还是他们生活的琐屑?像钱伟长先生,一旦告别人世,我们最痛惜的竟然不是他的力学和应用数学已成绝响,而是他如同邻家爷爷的修为。作为媒体,我想我们的报刊和出版业难逃其咎,在八卦无处不在当下,又有多少媒体从业人员能够沉潜下来让科学家的心路历程感召后来者?费曼,美国的物理学家,他的传记,就我读过的中译本中就有《别闹了,费曼先生》、《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当然,这些传记也津津乐道于费曼的多彩人生,比如,他撬开保险箱的速度,他打鼓时的激越,他修理无线电的精到……可是,这些传记无一例外地把更多的笔墨花在了对费曼忠诚和执著于科学事业的描述,从而让我这个物理学的懵懂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升腾起对费曼的无比崇敬之情以及对物理学的无比敬畏之心。

说到费曼,无法绕过一件事情。1986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失事后,费曼做了著名的O型环演示实验,只用一杯冰水和一只橡皮环,就在国会向公众揭示了挑战者失事的根本原因——低温下橡胶失去弹性。向公众普及物理学知识,费曼从不停留在口头上,还从繁忙的科研中挤出时间著书立传,《物理定律的特征》和《量子电动力学:光和物质的奇特理论》,就是他帮助公众理解物理学的力作,而《费曼物理学讲义》更是得到了至高无上的称誉:“尽管这套教材深奥难懂,但是它的内容丰富而且富有启发性。在它出版25年后,它已经成为讲师、教授和低年级优秀学生的学习指南。”

像费曼这样乐于向公众推广科学知识的科学家,在美国已经秀木成林。卡尔·萨根,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的美国科学家,也致力于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经常担任科学节目的电视主持人,也撰写科学人文书籍,其代表作《黯淡蓝点》用诗一般的语言为人类畅想了乐观的未来,从而使该书成为当今科学技术怎样为人类移居太空创造最基本条件的最佳读物。

并不是只有美国科学家乐于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我非常冒昧地揣测一下,钱伟长先生健在时如果有媒体乐于作为桥梁将先生的科学思想传授给公众,先生一定会乐此不疲的吧?可是,社会没有这个氛围,媒体也没有觉悟帮助社会营造出这样的氛围,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引进出版的一套“哲人石”丛书已超过10个年头,至今藏在深闺人未识就是一个例证。

大师已去,我们不能悲伤一些时日然后再发几句像“三钱”这样的科学泰斗在中国已不世出的感慨就将此页翻过去。我们应该构建出全社会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气氛,如此,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能在寂寞的科学园地里艰苦而充实的耕耘;如此,我们国家的科学水平才有可能跻身世界前沿的位置——这才是我们应该从钱伟长先生那里得到的启示,我相信这也是钱伟长先生愿意看到的他的人格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