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被他骗了

(2009-11-18 10:38:17)
标签:

杂谈

我是被小说《第二支箭》骗了,还是被小说的作者骗了?

我真的以为“我”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挡住了脚步,才旋开了手边这家名叫“新桥”的咖啡馆的门把手。“我”这才发现“新桥”的格调相当不错,虽然只供应简餐,可“我”是个单身汉,在哪里吃饭不是糊弄肚子呀,于是,就把采访后的写作都安排在了“新桥”二楼或三楼临窗的桌子上,“我”这才有可能发现街对面那家卖杂货的小店有意思,小店的女主人很漂亮。“我”有些怜香惜玉,这才有可能看见女主人正跟一个男人说着话时被另一个女人指着鼻子骂了,这才有可能上演“英雄救美”的好戏“我”一个箭步跨到小杂货店里,于是认识了这个叫索娅的可人的女孩,并慢慢渗透到她的生活中后得知她孤身一人在长沙苦度时日。除了从她的嘴里得知她正与一个有妇之夫纠缠着,“我”还暗中发现她跟一个开奥迪车的男人勾搭着,尽管如此,“我”还是在她走投无路的时候让她住进了自己的家,还与她之间有了男女之欢……小说读到这里,我觉出自己的感觉有些迟钝:这有些不正常呵。

小时候我读小说总喜欢先把结尾读了,被老师狠狠骂过之后我这毛病改得非常彻底,这不,明明觉得《第二支箭》进展到这里有些不对劲,还是一板一眼地往下读着,所以,谜底是在小说差不多结束的时候才揭开:哪里有什么意外!“我”是特意要去杂货店找索娅遇到一场大雨才去的“新桥”。这以后为能看见索娅才天天去“新桥”的。为什么如此关注索娅?当然有一段往事,很沉痛的往事。还在“我”和索娅是中学生的时候,因为“我”的愚钝,索娅被歹人强暴。对索娅的负疚之情挥之不去地折磨着“我”,“我”费尽周折找到了索娅,想要为索娅做些什么。可是,做什么能减轻索娅因那事儿造成的心理创伤呢?何况,那事儿只是索娅不幸的开端。

索娅怀孕了,不敢告诉父母,只能悄悄瞒了年龄卖了血才有钱去医院做了人流。那以后,书是读不好了,只能将就着读了职校毕业后去酒店当了服务生。索娅以为自己能这么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了,不想,连这个可能都没有,强暴她的无赖居然成了酒店的大股东!有了钱后无赖就越发无赖起来,他胁迫索娅委身于他,索娅不干,他就在索娅的饮料里下了药并将与索娅苟且的场面拍下来威胁索娅——这个人就是“我”看到的开奥迪的男人。生不如死之下,有妇之夫肯把索娅带到长沙她可不就把他当成了救命稻草?可是救命稻草在大难临头时将索娅当作了勒索开奥迪车男人的砝码,你叫索娅还怎么活下去?

幸亏有“我”。“我”在索娅几近陷入绝境的时候告诉她“我”是谁,并鼓励索娅拿起法律的武器将那个有了钱的无赖告进了监狱。

我不知道小说的作者贺奕写这样一篇题材的小说,意在哪里。我读了以后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关注这篇名叫《第二支箭》的小说。社会发展到今天,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索娅遇到的被强暴的事件现在还发生着以后也还会发生,试想,索娅如果事后马上报警,以后的磨难她也许就能避免。心理学教材上也反复强调如果孩子言谈举止中有自己遭遇性侵犯的迹象,一定重视而不要把它当作是孩子在开玩笑。所谓重视,就是报警!如果孩子说的是事实,心理治疗就要紧跟上去。小说中的一个情节读得我倍觉伤心。索娅的手腕处有一道道刀割后痊愈的伤痕。遭遇了那事儿后,每每觉得自己跨不过去心里的一个坎时,索娅就会在手腕处割开一个口子,不为自杀,只为看见血汩汩流着自己就能释怀。

可见,幼时的残酷记忆是多么顽固!在自己无可奈何的时候,卖了血才让自己度过难关,这竟成了索娅偷得半点欢愉的唯一途径!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学那么在意童年的记忆。但是,再残酷的童年记忆都可能在心理咨询的干预下远离被害人,这就是心理咨询业是朝阳产业的原因。

所以,我不能同意小说作者对《第二支箭》结局的安排:让“我”与索娅重归于好。如果将索娅假设为易感人群,那么,“我”就是索娅的过敏源,让他们厮守在一起,结局会如何?《第二支箭》,小说的篇名出自佛经,“未曾受过佛理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感受,就好像中了第一支箭,中箭以后,他心里就执著于这一支箭,越来越迷惑,越来越恐怖,就好像中了一支箭之后又中了第二支箭,感觉越来越痛苦。但是受过佛理教化的人,如果遇到痛苦的事情,他会平静地观察痛苦,去消除它。他中了第一支箭之后,不会再中第二支箭,甚至可以拔掉第一支箭。”贺奕这样安排小说的结局,有没有受第二支箭的痛苦之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