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就应该冷冰冰吗?
(2009-11-11 15:25:43)
标签:
杂谈 |
上周,在《新民晚报》上读到一则很有意思的讣告,讣告的主角是一位92岁的老翁。这没什么,社会发展到今天,年过百岁的人瑞都要掰起手指数上一阵子,一个年过九秩的老翁的讣告意思在哪里?意思在这不是一则一个人的讣告。紧随这位老翁,是一位老妪的名字,她是他的太太,先于他5天辞别了她生活了90年的世界。也就是说,“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句流传千古的古诗,有了现实版的诠释。
这一对厮守了半个多世纪的夫妻,是怎么相亲相爱的?是怎么携手走过这漫漫人生路的?是怎么会相约着一起步入天堂的?这一个个问号,如今被一个小黑框里两三百个汉字概括了,叫我倍觉遗憾的同时想起了多年前读过的一本书《先上讣告再上天堂》。
玛里琳·约翰逊是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曾为《生活》等杂志撰稿,并担任过《君子》等杂志的编辑,她的作品散见于这些杂志和其他著名刊物。可是,让她闻名遐迩的却是她为一个个走在去天堂的路上的人们写的告别辞——讣告。玛里琳写的讣告到底怎么样?有名人的褒奖在那里“如果她可以给我写上一段讣告,我即便现在死了,似乎也值得了”、“我一定不能让她比我先死,不然就找不到更适合的人给我写讣告了”……这些美誉为玛里琳赢得了许多“生意”,客户中不乏名人,戴安娜王妃、杰奎琳·奥纳西斯、伊丽莎白·泰勒、马龙·白兰度,等等。她为这些名人撰写的讣告固然如一幅幅跃然纸上的素描,可是,更叫人动容的,是她为撰写这本书而收集来的散见于美国报刊的普通人的讣告。
我们来欣赏一则:
克里门蒂娜·沃费尔可谓上帝赐予圣约瑟天主堂一众神父的恩物。她做的甜品仿佛来自天堂,她做的正餐让人难以忘怀,她的咖啡更是恍若神迹。
这位退休的教堂女管家于8月2日去世,享年九十六。过去,她每天都会绕行神父们的餐桌,为每位神父斟上咖啡。
“神父的咖啡要普通的还是无咖啡因的?”身高只有四英尺多的沃费尔依次询问每一个人。
不管神父们喜欢哪种咖啡,她总是从同一把咖啡壶往外倒。喝咖啡的人一声不吭,给什么喝什么,仿佛沃费尔真能把普通咖啡转化为无咖啡因咖啡似的,就像《圣经》中所记述的耶酥基督,能化水为酒。
寥寥数言,让我们在窃笑中看着这位颇具冷幽默天赋的女管家慢慢走远。
再欣赏一则:
厄修拉·金还是小女孩时,大家觉得这丫头不好管束。有一次,她追着警察骑的高头大马跑了几条街,被严厉的牧师父亲狠狠揍了一顿,还把她从英国林肯郡送到了澳大利亚的姑妈那里。姑妈在一个养羊的偏僻牧场工作。在这里,她可以骑马上学,这一点让父亲的惩罚显得不那么严重了。可因为厄修拉不肯干活,姑父把她的小马打死了。后来,她进了悉尼的一家寄宿学校,正好有个马戏团路过,。和马打交道的前景吸引了她,于是,厄修拉逃离学校,加入了马戏团。
她一直梦想得到一匹黑色公马。1987年,在她繁育赛马的生涯接近终点时,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一匹阿拉伯种小马,十六掌高,纯黑皮毛,名叫夜魔法。她的病榻紧靠窗边,她可以看到马厩中的夜魔法,倚在栏边,注视着她。但她已经无法跨上它奔驰了。
故事的好不在简约,而在于作者用简约将主角的生平交代得完美无缺,更是在简约中不忘记交代厄修拉对这个世界所作的最后的贡献:哀而不伤。
是呵,“大狗小狗都是狗,每条狗都要叫出自己的声音”,记不清是哪位俄罗斯作者说过的这句朴素却非常有民权意识的话。可是我们的媒体决定把谁放到讣告栏里,是有一定之规的,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是在一个黑框里扔进几百个没有个性、没有面目的汉字。我们老祖宗念兹在兹的“慎终追远”呢?
倒是在南方的一张报纸上见识过一个版面,名字就叫“讣闻”,读到的那一版追思的是当地一位刚刚离世的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戏的演员,当时的感觉就是心头一暖。
不知道这个名叫“讣闻”的版面现在还在不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