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曝书》晒出的心情
(2009-07-14 13:02:00)
标签:
杂谈 |
是冲着《三月曝书》这篇主打文章买下林文月的《三月曝书》的,读后却更喜欢《J》、《A》和《一位医生的死》。三篇长短不一的文章讨论的话题一致:以怎样的态度看一个人跨越生死两界。
《J》:J是退了休的美国护士,以一技之长做一份家庭护士的工作。与作者相识是因为作者丈夫弥留之际J给了作者一家温婉的帮助。一个没有新意的故事,可是,读到“J用三只手指按在丈夫颈边的脉搏,宣布:‘他过去了。’然后,看看手表,告诉我们:‘四时十八分’。”我的心情如作者描述的彼时彼刻的天气,阴沉起来,可很享受,触动了我内心深处那块叫悲悯的情怀,让我看见自己的灵魂飘飘忽忽地奔向了纯净处。
《A》,一个俗之又俗的婚外恋的故事,尽管男女主人公是日本人,又有什么可稀奇的?可是,经林文月隐隐约约地一评判:“我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年岁可以活,我只知道今后的日子,将会很苦很苦,而且很孤单,也许是罪孽的补偿吧。这残身,我将承担一切,为自己过去的罪孽偿债。”看似A因为丈夫的猝然离世唤醒了她的耻感,不,是作者敞开的耳朵和心扉,叫醒了A。作者的救赎让我感受到了彼时的阳光洒在了此刻我的心田里,身心因此透爽起来。
《一个医生的死》,读过之后最让我不能忘怀。都翻过去好几十页了,却无法不回头再读一遍再读一遍。“他只是站在病床的另一遍默默与我相对,悲悯地陪着我俯视沉睡似若婴孩的父亲,口中喃喃:‘怎么办?怎么办?’”就这“怎么办”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感动得我热泪盈眶。医生的职业服装是白色的,谁规定的?也许白色看起来很洁净吧,可白色看起来也很冷漠呀,所以,我们已经习惯对面的医生冷若冰霜地问诊写处方,募地在文字里遇到一位医生能在医学束手无策的时候懊丧得跌足,真是感慨。林文月只是将父亲病重时遇到的一位充满了人文关怀之心的医生如实地记录了下来,她能预见多年后一篇朴实到连她最喜欢的古诗都不曾引用的短文,很深很深地打动了一个读者。尤其读到医生自己罹患癌症撒手而去时,世事无常的无奈感充填了我的全身外,更将我引入深深的思考:人为什么要活?活着又为什么?虽然,这千年难觅答案的命题一如既往地难倒了我,可是,原本是用来消闲的书,却让我沉湎于思考中,这意外的收获真叫人莫名惊喜。
每一个能到这个世界上走一遭的人,幸运之神把千朵万朵美丽的花撒在了他(她)的头上。惟其如此,人的一生注定要在一大堆清规戒律中活着去对等你因偶然而降生的幸运。像J,那般仁慈,却成了弃妇,纵然有服务于病人得到的慰藉可以抚慰自己被撕裂的心和肺,触不得的疼痛还用人提醒疼痛是在的吗?像A,那般聪颖却要跌入错爱的泥淖,纵然有短暂的情人之爱带来片刻的欢娱,假装体会不到的羞耻因为假装就不存在了吗?像医生,一个完美的人了,却要为面对病人孔武有力而自咎!所以,死又算得了什么?死实在是因为偿还了今生今世所得的恩惠后去他世界享受更美好的人生了,如果彼岸的生活我们暂且可以称之为人生的话。彼岸到底在哪里?彼岸到底有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到达彼岸?诡谲的一个个问号,吸引了多少智慧的人要去打开,可是,问号就像一把把密码锁,谁都不知道密码被谁收藏着,所以我们乐此不疲地来到这个世界,又充满好奇地长大成人,然后期许问号被打开。那个困扰我孩子的问题经他一提醒我觉得也是困扰我的问题:为什么第四维是时间?这第四维为什么跟其他三维那么大相径庭?从A到B的直线可以从B回到A,为什么时间就一去不复返了呢?
也许,为什么时间是第四维的问题得到答案的那一天,我们也就看见彼岸的样子了,那也就是我们懂得死究竟是什么的那一天。释迦牟尼一定是见识了彼岸,所以,佛说苦海无边,要修行。
既然如此,死真是一种大解脱。你的生活再活色生香,哪里有了无挂碍的境界叫人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