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记

(2009-07-12 22:16:00)
标签:

杂谈

每次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是非去不可的。

2009年,电影《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上映,将南京大屠杀突显出来,犹如面对幽暗的历史事件,将射灯投在了1937年12月13日,所以,当车子停在纪念馆的停车场上,我已经不能容忍有人嬉笑。可是,忘记是人家的权利,我除了怒视还能做什么?

读他人的文章,得知以色列的犹太人纪念馆里最震撼的部分是一堵黑墙上嵌满了一张张照片,他们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死难的冤魂。我曾经冥想过纪念馆里这样的陈设,的确比千言万语控诉纳粹的惨无人道更有力量,不想,这一次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想变成了实景:黑洞洞的展馆里,一点一点亮着的白光照亮了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的名字,仿佛如漆的夜幕中划过的流星。他们的确是流星,偶然降临在中国南京,成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儿子、女儿……1937年12月13日,灭绝人性的日本人举起屠刀让他们倏忽间划过天穹,陨落在暗无天日的冤屈中,一点白光亮起,一个寻常的中国人的名字出现在沟壑林立的幕布上,他们中的一些人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张照片,于是,我们看到了他们慈祥的脸、和蔼的脸、安宁的脸、怨怼的脸、懵懂的脸、青涩的脸、稚嫩的人……1937年12月13日之前的南京城,虽已听闻侵略者的脚步渐渐迫近,可谁都想象不到侵略者的屠戮会将人性的底线突破到了没有的地步,所以,他们一如既往地过着日子,既如此,七情六欲在这些影象中一一呈现,他们当然不敢想这是他们离世前的定格,不然,那一张张脸是骇然、惊慌、愤怒、痛苦乃至痛恨和反抗的。

我觉得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馆的设计,力度超出了我从前看过多次还将会去看的万人坑。骸骨还原成一张张眉目清晰、神情各异的照片时,是任生者如何隐忍都无法不涕泗滂沱的,所以,当遇见题为12秒的小专题时再读读黑色墙壁上写着的这段文字:南京大屠杀期间,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死于日本侵略者的屠刀。我已经无法顾忌同伴就在侧旁,快走几步,向隅而泣。

步出新馆,几乎直插云霄的高墙让我情不自禁地踉跄了几步,因为装置成书架的高墙里,整齐地码放着一本本档案夹,以姓氏从A排列到Z,档案夹的脊上郑重地写着亡者的名字。我从L里抽出一名林姓同胞的档案,打开一看,只有两行字,一行是姓名,出生年月。另一行写着卒于1937年12月13日。悲从中来:如果不是日本人,他也许还活着,那他的档案将是厚厚的一沓!我放回他的档案,又抽出一份,这一份连姓名都不全,只写着刘老二,翻开,只写着死于1937年12月13日。

已欲哭无泪。

仔细看过纪念馆里的图片、文字,在万人坑旁绕了一圈又一圈后,走进祭堂,很好,空无一人,容我从长长的黑色甬道的这一头慢慢走向那端白色的花圈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后,我在心里对30万惨死的同胞说:下次再来看你们。

可是走出祭堂,一行大字跌入眼帘:中日两过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理不糙,应该放在这里吗?眼睛被刺痛了。

出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下意识抬头找太阳,天气明明晴好,太阳却被遮蔽了,只看得见影影绰绰的轮廓。下意识地抬腕看表:2009年7月10日下午4点30分。

当晚,坐地铁去南京火车站搭火车回上海。地铁出来就可以直接进火车站,我却特意出了车站去看看玄武湖,浓雾锁湖,对面的高楼都看不真切。也不知道此刻写下的是景语还是情语,杜甫不是留下千古绝句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南京的太阳记得,南京的玄武湖记得,况乎我们这些能叫日本人还了血债的中国人?至少,我们要像德国人拉贝说的那样:可以宽恕,但不能忘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