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ATP排名无关
(2009-07-06 15:29:34)
标签:
杂谈 |
昨天圆满得不得了,看了一场电影----好;听了一场音乐会-----一般;看了一场网球赛----很棒!先说哪件呢?好电影的导演都去温布尔登大球场看这场颠峰对决了,我们就先说比赛吧.
今年的温网男单决赛,是安迪·罗迪克和罗杰·费德勒两个人的战争。
看看我把谁的名字放在前面,就知道我更喜欢谁了。
心里知道在费德勒面前,罗迪克几乎没有赢面。其实,罗迪克能打败另一个安迪挺进决赛,已经很令我惊喜了。
去上海音乐厅听完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回到家,已是10点,远在千里之外伦敦的决赛激战犹酣吧,默祷罗迪克别让比分太难看,没想到罗迪克还占了先,赢了一盘第二盘的局分犬牙交错着。这真让我喜出望外,所以,顾不得洗一洗身上粘滞的感觉一屁股坐在电视机前紧张地关注战局不肯漏过场上的每一个细节。
接下来我狂喜了:抢七,6:2,罗迪克握有4个盘点!可是,好局被绵韧的费德勒一点点蚕食,不祥就在那一瞬间掠过心头:这就是罗迪克。
我喜欢看体育比赛,又以球类比赛为甚。坊间有说法“体育是和平年代男人间的战争”,既然如此,只有对峙着决出胜负的球类比赛,才是这种说法最对位的演绎,所以,我喜欢看除高尔夫以外的所有球类比赛。也是奇怪,都说棒球比赛规则复杂得叫门外汉难以拆解,我却是看几眼就能明白那只硬邦邦的白球将胜果掷到了谁家。当然,看得多的,还是网球。
从2000年安迪·罗迪克转入职业赛场,我就关注他了,到现在已经9年。他的成绩时好时坏,好没有好到过绝世,坏倒是坏到了去年的温网第二轮就遭淘汰,就在他自己都沮丧到萌生退意,我都没有改变地喜欢他,因为我觉得他就是一个寻常男孩,只不过掌握的技艺举世注目,才在一年里的某几个时段变成了舆论中心。说他是寻常男孩,他不因为自己的职业不同寻常而加快自己成长的步伐,比如费德勒,2002年他来上海参加大师杯我去现场观战与他擦肩而过,他还那么青涩,转年再出现在赛场上已成熟得直接跨越了由青到红的渐变过程。都在欢呼费天王超越桑神创造了又一个网坛奇迹,可是,人生中缺失的这一环节将会给费天王带来什么以及会给那些以费天王为追赶目标的青少年带来什么,是我们这些旁观者不可知和无法预知的。又比如纳达尔,看他在球场的低线不知疲倦地来回奔跑真是心疼,才24岁膝盖已老损到30多岁,这难道是体育的初衷吗?罗迪克由着自己的性情出现在赛场上,总是那么阳光——其实,站在赛场上或游动在赛场上,罗迪克难得展颜一笑,可是他的一举一动,他盯视对手的眼神,他棒球帽帽檐不断渗出的汗水,他每打完一球总爱拉起肩头的衣服往上一拎的动作,就是一个男孩典型性动作,让人觉得一个男孩就应该这样,与ATP排名无关。所以,天底下所有的人都鼻子一哼撇着嘴鄙夷他是罗大炮好了,我就是觉得他在借助网球场示范着一个男孩到一个男人的模式,这不,到了27岁他结婚后就应该过关斩将与早早成熟的费德勒一拍一拍地抗衡着。
可是,我没有想到罗迪克的蜕变是脱胎换骨的。
第三盘的比分虽然胶着,如我预料的那样,费德勒再次赢得了抢七。大势已去了,是不是?此刻已经午夜,我没有敢想象在第四盘罗迪克还会不言败,但他就是硬生生地破了费德勒的发球局,6比3,这样的比赛让我疑惑自己的心灵感应:罗迪克就是不让奇迹在2009年7月5日的温布尔登球场上演吗?长盘决战开始。罗迪克一局局地与费德勒厮杀着,以业已成熟的男人的稳健加凶狠,与众望所归的天王厮杀着,直到14:16败北。
用毛巾裹着脑袋的罗迪克垂泪了吗?一定的,一场近到咫尺的胜利刹那变得遥不可及,是值得一个男人为之哭泣的,但一定不是伤心。我愿意随球场上所有的观众一起大喊:安迪、安迪……此时此刻他的破茧成蛹,让我的喜欢不可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