戕害了一代代孩子的几个观念
渐新堂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除了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外,还有观念上的大变。其间有正面的,但是,泥沙俱下,负面的也不少,并深刻地影响和戕害了一代代信奉其道的幼稚的孩子以及内心定力远远不足的青少年。
一 我用青春赌明天
曾几何时,1990年代初,大街小巷响彻了“我用青春赌明天”的歌声,一个“赌”字,更换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深信不疑的“天道酬勤”,靠“赌”获得一时的快乐,用今生来赌,宁愿减少生存的时间,也要象流星一样在天空瞬间闪亮。我曾经与80年代初的学生讨论过此命题,却根本无法说服无法沟通。不用实践来证明,靠赌要赢得未来赢得生活,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二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也是1990年代初期中期乃至于现在,武汉的一位教授利用一些外国的资料来提出“不能够输在起跑线上”,让日益厉害的竞争越来越靠前越来越残酷。起跑线在哪里,在娘肚子里,于是,胎教盛行,其胎教的磁带书籍以及培训班,激发了很多年轻父母的竞争意识,缩衣节食,也要让自己的胎儿开始学习发奋起跑。幼儿们争先恐后学习,一年级小学生一天关在家里不出门做作业,怎么劝导都没有用处。学前班办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其结果是造就了一大批又一大批的厌学者。
三
财商建立要小
在言必称希腊的年代,对西美国家的一点一滴都极其崇拜,并不遗余力地东施效颦地硬照搬用,还将其上升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全民经商的年代,从幼儿开始,一些父母就给孩子开出了应该有的家务劳动的细目价码,洗碗5角,扫地1元,整理房间2元……我认识的一位刑警还要求女儿四年级就必须去世界之窗广场上吆喝卖地图,卖小零碎,小学时的班长,初中毕业却连普通高中也进不了,后悔不已。其结果是很容易一切向钱看,缺少基本的人文情怀,变得冷血起来。也有一些少年认为,经商才是最有价值的,靠每月的工资吃饭最没有意思。一些孩子初中毕业就准备倒卖医疗设备,高中毕业就去创业开店,总是期待着弯道超车,侥幸获胜。
四 (高考)一考定终身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国家是包分配的,当时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也极其稀少,职业变动也难,自然是一考定终身。而现在,早已经是自主择业,本科毕业还有不少人继续读硕士,极少数人还要去读博士。专业的更改,工作的职业变化,与参加高考的志愿填报早已经不是一回事了。何况,现在社会看一个人的能力,与几十年前看文凭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已经普及了,每年招生八九百万,人人都有文凭了。今天对人的评价,关键看手里能不能出活,能不能把事情做好。何况,职业教育,技术人才以及技术工匠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完全没有必要过分强调“一分干掉千人” ,将应试教育搞成“肌肉记忆” ,失去学生们基本的继续学习的能力。
五 赏识教育 当然,也包括在此口号下的爱心教育人本教育生命教育绿色教育等等。很多类似口号的流行,造成了一些孩子一味被夸赞,一味被无限呵护。不知道自己也有失误有错误,不懂得有错应改、有错必纠,有错应该承担责任,还被肉麻地吹捧为天上有地上无的天才。一些地方一些学校取消批评,做错事情说不得,更不能够有一点教育批评。孩子没有经历过挫折失败,一旦不如意,一旦不理想,没有顺着自己的意愿发展,生命的脆弱就体现无疑,情绪失控,双相情感障碍,甚至自杀,这些痛心疾首的案例屡现不鲜。
六 未来已来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教育最基本的应有立场。然而,一些地方一些机构,不断使用未来已来来恐吓孩子,似乎很多人都会被未来的社会所边沿化所抛弃。未来肯定会到来,历史的进程是无法阻挡的,教育也理所当然应该为将要来到的社会做好人才培养准备。但是,这绝不是说未来是恐怖的,是不可预测的,是没有前行发展规律的,甚至去幼小孩子心灵上留下恐怖可恨的阴影。1990年代,到处可见的一幅标语是“21世纪我们喝什么?”似乎环境污染让人无处可逃。未来教育已经成为了一些人一些杂志牟利逐名的手段,掩盖其对当下的基础教育的敷衍甚至交白卷的遁词。
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与完善。但是,创新应该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没有守正的创新,只会是昙花一现的空中楼阁。如果我们把教育中的一些问题的矫正调整当做基础教育的主流与根基,就犹如将调料当做主食,当做基本口粮,其结果自然是本末倒置,令人啼笑皆非,遗留笑柄给后人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