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者节,讲述记者自己的故事——非科班出身,一样能进入传媒圈

(2010-11-07 07:31:54)
标签:

东北

宋体

广告公司

报社

黑体

记者节

财经

分类:

非科班出身,一样能入行——我当总编辑的经历

记得我看过一个不了解媒体的人对应届毕业生做的职业指导:不是“科班”出身,不可能成为媒体人从事传媒职业。错!还是大错!因为事实上,很多成功的媒体人中,相当一部分就不是媒体专业,甚至是与之相差千里的专业,只要你有梦想,去努力,一样会进入到你所喜欢的传媒行业。下面来源于笔者本身的故事,或许对非传媒专业毕业的学生有所启发。

从广告公司起步

19953月,刚到北京时间不久的我试着应聘一家广告公司,面试时是安排在一个小饭馆谈的,当时我的胆子很大,更没找工作的经验,丝毫不知道广告公司为何物的我心中只有上学时老师讲的一句话“在以后求职时,你们要做单位最难做的工作”!面对经理的提问“你觉得你适合做什么?”,回答竟是上学时老师讲的“要做最难做的事”。所以,我脱口而出:“你把公司最难做的事交给我做吧!”经理一愣,“你能做好吗?”我的回答更坚决:“或许我不能做到完美,但是我可以试试!”就这样,第二天我就上班了。从此,我的职业生涯有了戏剧性的转变。

但是,公司远没我想得那么好做,现实中与课本描述的完全两样:由于我对公司懂得很少,公司里很多事都不能胜任,又遭到新同事们暗地里的奚落: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他们画的一张漫画,意思是我占着位置也不干活儿。幸运的是总经理不仅没埋怨我还告诉我传真机、电脑的用法,让我很是感激。不久,因为公司效益不好,同时们纷纷另谋他就,我为感谢经理的知遇之恩,不仅没离开,还成了很得力的助手。

在公司里,我不仅学会了所有办公设备的使用,还尝试做起了广告策划,很快居然有了广告客户,虽然第一笔广告费只有1000元钱,公司拿到的代理费是150元,由于额度小也没我的提成,但毕竟开张了,经理也很高兴。后来又陆续为酒店开业、礼品促销做了几次广告策划案,虽然没有全部拿到钱,但是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

1996,在年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火热的时候,爱好工艺设计的经理设计出了可以在足球赛场助兴的玩具,我又抓住这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先是找到国安足球队想借支持他们之机趁机让我们的产品在电视的镜头前露露脸,没想到第一次在工体联系赞助的时候,不仅被刚练完球下场的高峰和队员们的臭汗味儿熏了个够,又被国安俱乐部的某位领导冷落,一气之下,就自己在体育场门口组织学生卖起了货。当时的工作量很大,我找到一些大学的学生会,招用了很多大学生,我一个人要同时在体育场的三个门监督近百名大学生的售货情况,在每场球赛前,我就骑着自行车先货从城西头运到城东头的体育场,和到场的大学生门汇合,然后给每组分货,趁学生们卖货的时候我骑车在三个门间来回补货,等球赛开始后,我再把当场的货结清交给经理或用自行车驮回家。后来又借球赛把相关的工作开展到了天津、济南。

回想起来我也很奇怪:当时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勇气?22岁的女孩就敢独身前往陌生的城市闯学校、招聘学生、联系各个甲级球队?不过,这些经历却给我下一步的转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兼职进入媒体

19963月,通过同学介绍,我和一位财经类周刊主编相识,并初步提出了公司欲承包版面和报社合作的打算,由于初步做的读者调查表明该报发行量很小,在公司放弃了合作意向的同时我自己倒做了兼职记者,为配合报纸的发行又利用业余时间做起了读者沙龙,自己一人兼主持、策划、组织,忙得不易乐乎,我的公关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短短的半年时间竟小有成绩,不仅帮报社发行了几十份报纸,沙龙会员也发展到300多名,这些靠热情和时间积累起来的人际关系为我以后的工作帮了很大的忙。后来由于沙龙做得规模越来越大,报社的正式员工再也不能容忍我这个兼职者打扰她们的饭碗,在背后搞了很多小动作后编辑部终于把沙龙“夺”走了,但是用热情累积起的沙龙终因不能适应计划体制下的气候而“流产”。在全体会员的支持下,脱离了报社的沙龙在我和大家的努力下依旧很活跃,还有了商务活动。

199611月,告别了兼职报社我后就把全部心思放到了本职工作上,就在此时,年轻的总经理把刚刚大学毕业的女朋友安排到了公司做设计,但是年轻的女孩不久便对我的工作干涉起来,把公司当成了自己的私产,在老板不在时俨然成了老板,甚至连对客户的电话沟通也被“友好”的警告:“没必要说那么长嘛,”。后来,这位“准老板”又从我手中拿走了公司办公柜的钥匙。本来能让我留恋的就只是总经理的“伯乐”情,我也不忍心看到总是老板一个人为了公司的发展而东奔西跑,总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一份力。但是,这种努力在得到无形的压制后就让心中变得很不舒服,想跳的决心慢慢浮现了。

机会很快就来了,不久的一次新闻报刊招聘会上,我的善谈给一家报社招聘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一周后,这家国字头的报社副总编辑就电话通知我去面试,他们对我的广告公司经历很感兴趣,恰逢报社要出新周刊,希望我能马上上班。但是,真的要走了,广告公司的辞职却让我很为难,我承认自己比同龄女孩能干,因为我有一种能与人善于沟通、体谅他人的个性,面对真正让我涉足职场并学到很多东西的老板,我怎么能狠下心在公司业务日渐下滑时自己奔前程?由于这种心态,光辞职就辞了两次,第一次是以老板的一句“我不会因为家里有人参与公司而…”,并专程开车到家里找我真诚挽留。面对真诚我留下了。

又过了半个月,我只面试并参加了几次编前会的报社居然在还没正式报到上班的情况下,给我发了一个月工资,副总编辑希望我能尽快办好辞去广告公司的手续全力加盟报社,我意识到又遇到了一位指引我前进的“老师”,很可能迎来了又一次发展的机会,同时也考虑到:无论将来在广告公司做到什么位置,始终是个家族型的广告公司,而这种类型的广告公司由于尽早融入亲情而很难发展起来,如果把握住新的机会,很可能在职业生涯上又是一次飞跃。于是,在老板的“双倍工资挽留”下我还是痛下决心离开。为了做到仁至义尽,我帮助老板介绍了一位比较踏实的人接替我的工作,并在交接完后才彻底离开。

收获:在媒体实现了不敢想的梦想

就这样,我成了这家报社200名应聘员工中第一个被录取的人。虽然好的机会一定要把握,可是单位越大“办公室政治”就越多,报社中的同事们来自五湖四海,自然也带来了各自的家乡秉性。因为有着绘画设计的专长,我在加盟的报社中最初做美编,后来又尝试拉广告、写稿,但是来自东北的编辑部主任总是想把我挤走,换上自己的老乡,后来在众多新同事的一致鼓励和支持下,我忍耐了下去。后来,由于有着很好的人际关系,在报社中层领导的推荐下到采访部做了记者,新闻生涯就此开始。

没想到,这一做就是13年,在这13年的工作中,我先是靠毅力和勇气成了报社中最能跑的记者之一,在全国范围内东奔西跑,出了不少好新闻;又经历了合资媒体和电视媒体以及网络媒体,职位也从一般记者做到了媒体的一把手——总编辑。

这一路走来,回首很感慨:“抓住机会,在每个岗位做到最好,并做你所在单位最难做的事情”,这就是我成功的支撑。

职业点评:

回想起几个工作的转折点,感慨颇深的就是勇敢、忍耐、努力、抓住机会。在感激自己领路人的同时,更感谢工作中带给我波折、磨难从而促使我走向成功的人。因为在所有的行业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争取做到最好,这才是最主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